诗歌格律是中性的形式法度
◆ 孙逐明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10-12-22 17:10 编辑
诗歌格律是一种形式技巧,它所归纳的法度一如韵书,它们是中性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任何思想内容和诗歌风格有必然的联系的。正因为如此,相同的韵部,相同的韵式形式,相同的格律形式,可以抒写任何感情色彩和风格的作品。
另一方面,每一种韵部有自己特色,有最擅长表现的思想感情存在。如洪亮级的韵部比较擅长表现刚阳向上的诗情,细微级的韵部比较擅长表现消极低沉的情绪,等等。
流美婉转律体诗和刚健沉着的拗体诗,也是一种中性的格律形式,它同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任何思想内容和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以律句为主体的近体诗最擅长表现缠绵委婉的诗情,而以拗句为主的古风体最擅长表现跌宕刚健的意境,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在分析格律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诗歌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色看成是格律的本质特征。
严格地讲,周正甫先生对于律句和拗句的声律风格的概括还不太准确,因为“流美婉转”和“刚健沉着”这两个术语携带了太浓的感情色彩。
在普通话里,平声是扬调,是上行声调线,仄声是抑调,是下行声调线,当均匀的程式化的音步一步上扬一步下抑地前进的时候,就象均匀的波浪一样,波形流畅圆转;而平仄杂陈的诗句,声调线抑扬起伏显得杂乱而不圆转,多平声的诗句平坦,多仄声和一平一仄紧密相连的诗句曲折跌宕。所以严格的说,律句的声律风格是“流畅圆转”,拗句的声律风格是“不圆转”。
显而易见,要实现“流畅圆转”的声律风格,一是音步必须尽量等长匀称,二是必须是相邻的音步平仄回换。这就是近体诗为什么必须根据两两为节的程式化音步安排平仄的缘故。其余的违背“音步尽量等长”与“相邻音步平仄回换”的作法〔如永明体的“二五回换”以及联律通则的语意节奏〕,都不能实现律句所需要的“流畅圆转”的声律特色。 永明体二五回换法度被近体诗和宋词元曲扬弃了,就是这个缘故。联律通则的语意节奏安排平仄行不通,也是这个缘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