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7|回复: 1

辛弃疾赏析/赵延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12: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层楼:高楼。

【赏析】
此诗以“愁”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少年时的自己意气风发,涉世不深,不知“愁”为何物。但写诗填词,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自作多愁。下片写中年时的自己饱经忧患,本是满腔愁怨,却又无可排遣,只好打哈哈似的说着“天凉好个秋”。然而,正是这种欲说还休、自我调侃式的心理状态,反而更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前后对比,其愁之大,其愁之深,跃然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④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⑤,
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可怜:可惜。
⑤愁余:使我发愁。
⑥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全诗即景抒情,曲折、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难复的悲痛和南宋小朝廷委曲求全的不满。
诗人登上郁孤台,不由想到这里就是当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杀所来到的造口。太后尚且如此狼狈,金兵铁蹄蹂躏下的百姓,其悲惨的境遇就更可以想见了。面对残破的半壁河山和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不由人不伤心落泪。这里的“行人”,既指隆佑太后一行与逃难的百姓,当然也包括主张抗金北伐的作者本人。第二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是指长安有许多高山阻隔,难以骋目相望。然而内里的意思,却是指要想恢复故国,前途好似有“无数山”一样的艰难险阻。这里的“无数山”,不仅是指金国还十分强大,南宋相对弱小,更针对朝中许多昏聩的大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句承上启下,指出北伐是广大人民的呼声,是大势所趋,不管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终将实行并取得成功。这句饱含哲理的形象化的诗句,如今已成了一句熟语,常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诗人坚信前途一片光明,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仍旧十分残酷,因而心中充满了愁闷。江晚,山深,对于出门在外的行人本已十分难堪,如今耳际又传来鹧鸪一声声凄惨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一时将愁闷的情绪推到了极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