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9|回复: 0

推陈出新护根本;时代诗语谱新篇 ——门外诗谈之二/过河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5 22: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陈出新护根本;时代诗语谱新篇 ——门外诗谈之二相关搜索: 推陈出新, 时代, 根本, 原创
                         虽然是门外诗谈,究毕是谈诗,首先应该明白:是什么是‘诗’?尽管尽管古往今来,谈到这个问题的人已不少,但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我在最近的新作补阙集中,有一首序诗:“我的爱――网上答无书斋主―诗问”就这样写道:

憧憬未来时/崇拜你/热恋生活中/爱上你/叛逃流亡路上/我离不开你/权、利、欲的漩涡里/我也曾抛弃你。        信仰的圣/理想的神/善的果/爱的根/你――超脱/我――虔诚。        撒网世界/拯救灵魂/我重又拥抱着你/真、善、美的化身/一个个鲜活活的生命/一颗颗滚烫烫的真心。通俗的说,诗,是一种很古老的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散文等偏向绘画的审美视点不同,诗的审美视点更偏向音乐。诗来源于生活,与人类心灵同在。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感悟,引导生命质量的提升。来自被客观事物唤起的激情,体验。使我们的抽象思维依附在具体形象上升华,是现实和理想的完美结合。所以不管时下新兴的传媒手段如何先进,电视,小说,戏剧和各种行为艺术如何冲击,诗始终是无法取代的,因为诗是其他各种新兴文化艺术的原始动力。诗存在于人类的心灵深处,与生命,生活同在!诗歌不是简单直捷的说明,是通过最纯净无尘的诗语来暗示!诗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独特的的人格精神,是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在思维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意义互为表里,是‘肌与肤’的关系。好的诗歌,必然有一种‘征服力’!能在给人美的感受中,唤起大多数人的共鸣。给读者一种寻得心灵家园的归属感,体现出诗的生命力! 当前有句很流行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目前中国诗坛的现状是传统的中华诗词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在海内外文坛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而且国外很多具有世界大文化、大诗歌眼光,又不搞文化霸权的真学者,都承认中国的诗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流,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感情、中国的风味,还有中国诗歌化的语言。都是不可替代的,独具民族特性的精华。当然这里指的精华,并不是那些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已经公然废韵,颠覆了“押韵”这一诗界公理,而且借助文革遗风打倒了一切诗歌赖以安身立命的外在形式。从为群体代言的位置开始转向表现个人,在全面求奇求异、批判、打倒、颠覆一切的同时,自己也迷失了方向。割裂了与纵向历史和横向世界的联系,进入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孤立、无所依托阶段的新诗,而是传统的中华诗词。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这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就被打倒并被“开除”出了正统的文学界的诗词,在近百年的限制打压后,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中华诗词学会已有1.5万会员,全国各级会员超过200万的实力。当今网络上的诗词,不仅数量大,而且有相当优秀作品.《中华诗词》杂志发行2.5万份,成为海内外发行量第一大刊物。表现了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事实。更搞笑的是我们国内有些打着专家,学者旗号的文霸,直接无视连年来,我国诗词的创作队伍和作品现实,不考虑其在现代文学史中应该占据的地位,干脆拒绝其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

想想也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被革命且至今式微.是因为它的语言脱离了现代生活,与现代人有一种距离感。本来古典的形式已经让有些人不太适应了,你再用文言去写作,无疑是自绝于时代,自绝于大众.除了同道中人,其他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你的东西?所以这种“在野”地位的诗体的空前普及和全面复兴,并不是很正常的发展。仅仅是在填补新诗界自暴自弃自闭后留下的空档,处于“复”而待“兴”的阶段。因为在诗词的这种“辉煌”的外表下,“标语体”“口号体”,“老干体”这些舍弃了形象美,意境美的千篇一律的概念之作,竟占了当前诗词出版物中的大多数。这些仅以压韵,合律的句子来传递观点,表达立场的作品,只能是一段段缺乏诗意的“说明文”或顶多是“有韵有律的散文”。虽然写成的作品很多,但能流传的作品反倒特少。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满足部分人茶余酒后的自娱自乐,社交场合的应对酬答.却无法走进文学的殿堂,就更遑论成为什么“主力”了!

诗词为何物?诗词应该怎样写?这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又成了新的难题。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倾向愈演愈烈,随着新的诗论:零抒情,让读者再创作的出现,微型诗从两、三句到一、二句再到一、二个词到一个字。这都是在网络诗坛可以经常看到的。我曾评过一首短诗,只两行,三个字:天空  鸟 . 还有一首三行三个字:天  地  人 . 标题是:世界 。当时我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以后再玩点玄的,可能会连题目带内容只有一个字。而且一字诗的教主已经在我点评这”诗”时,因灵光一闪而产生。我的第一首最新超现代的代表作就是“爱” 。第二首是  “生”。第三首  “死” 。真是,一朝顿悟,立地成佛了。就不知有无信徒,香火旺不旺? 后来我在学会给朱会长谈起此事,他当时用茶水在桌上点了一点,我们不禁相视而笑。一个标点足了!其后的发展更不消说:废话诗、口水诗成了大门派,行为诗也在去年国庆前夜相继出炉,什么都不要了,脱光了事。其后的自我禁闭和诗论斤卖,更是大步将当代诗推向边沿化。不但使当代诗人的身份越发尴尬和难于决定,对今后如何继续进行下去更是倍感困惑。而诗词界无视传统诗词已经发展到一定颠峰高度的事实,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以拟古泥古和“代古人立言”为能事,也未能杜绝抽象概念等图解观念意识的弊端,以期真正融入当代诗歌领域。总的看来:新诗界和诗词界,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各自无法破解的怪圈,分别驾着各自的马车,殊途同归地奔向了非诗化!其区别仅表现在:新诗界的非诗化主要是在形式上,即格律规范的背离和丢弃;而诗词界的非诗化则主要是在内容上,即意境审美的的缺失和淡忘。

新诗界目前已经有人明确提出:诗体重建和第二次革命,更有其中部分佼佼者举起了“诗歌要回归大众,回归现实,回归传统”的三回归的理论,“东方、协和、真情”的风格。“好读,好懂,有情,有境”的改革大旗。诗词界呢?我很赞同万龙生等人提出的:“旧瓶装新酒”与“新酒寻新瓶”的理论!这真正是“推陈出新护根本” 顺应时代潮流求发展的高招!是我们能否在国势强盛,民族实力腾飞的同时,再创中华诗词辉煌的关键举措.当代诗词,理应是当代人反映当代社会现实和当代人思想情感,为当代人所欣赏的语言艺术品.在这一前提下,用不着截然分成新旧两大对立的阵营.诗歌的发展与其他的发展一样,离不开母体,中国诗歌的母体是什么?主要是传统的近体诗词。近体诗词的抑扬顿挫的格律音韵魅力!只有充分吸收了母体语言的营养后,组成现代的诗语,使用适合于现代诗语的格与律,才是中兴诗歌的重要途径。“旧瓶装新酒”提出的时间已很久了,这个关于诗歌形式与内容的比喻是很贴切的。喻体和主体的关系明确,道理也非常简单:新酒为什么不能装进旧瓶呢?只要那新的内容适合用原有的形式来表现,有什么不可以呢?事实上,整个20世纪,尽管诗词流年不利,屡经人为的打压,然而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连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贤达也纷纷回到它的怀抱,留下许多至今传诵的佳作.就是当前,诗词创作这个领域,也值方兴未艾之际,而且新人辈出,成绩斐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爱诗者对格律的不衰之趣。当然有人会说:诗词这个“旧瓶”的确是好瓶子,能装“好酒”!只是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随之发生巨变,它还能用来表现今人的某些感触,情绪,思索吗?尤其是汉语从古代单字单声的词逐步演化为多字多声的词后,“旧瓶”还能用得那么得心应手吗?从理论上讲,的确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此,现在提出了“新酒寻新瓶”的问题。这样做是不是可以呢?不但可以,对于诗情诗意来说,是很有必要!目前的新诗就像一种其形状不定的容器,当然也可以装进“新酒”,土瓶,洋瓶,怪瓶都有,甚至碗,盆,桶也用上.非但储藏不便,而且不符合我们民族的饮用习惯。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在寻求适合的“新瓶”。那么,中国的现代白话之泥,能不能烧制出适用的,甚至精美的现代格律之瓶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和现实已经用不懈的坚持和前赴后继的努力,以成果作出了回答!

早在1935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导言里,就在结语中肯定了新诗在最初十年里,有一个“格律诗派”,在诗的天下三分其一。这是指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这个诗派,因被打成“资产阶级的颓废流派”,长期成为批判对象。当然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肯定。新月派没落后,对新诗格律的追求仍然不绝如缕。讲求规范和格律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者代不乏人。中国诗人创造性地对“十四行”诗体实现了成功的移植,是新诗格律的一个重大收获 。到50年代,何其芳重揭现代格律诗的大旗,大张旗鼓地发起了一场关于诗歌形式的讨论。虽然后来因为触礁于政治而流产,但是影响所及,使整个诗坛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一场文化浩劫及其余波延缓了其进程,现在面临非诗化思潮泛滥,诗不成诗的危急时刻,重提此事是很明智的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很抽象,不如举点实例来得干脆!首先我认为用需要字斟句酌的回文诗来说明,最容易看出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宋朝钱惟治,有一首”春日登大悲阁”: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夕烟浸冷箔,明月敛闲庭.都能逐字倒顺句读,共得五言绝句四十首。新诗虽也有的回文诗,但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回文来,别说四十首,一首都不行.因为新诗的语言单位一般已不是字,而是词或更多的是诗行。比如戴望舒的《烦忧》就是以诗行作回文单位的典型诗例: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有研究者还进一步把整齐式、参差式就其形式特征分别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词对应起来……”并对现有体式进行了归类,在共律体外提出了自律体,有如前些年常见的“自度曲一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使新格律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实际上与我国从诗经一直到元曲的古典诗歌形式一脉相承。近年我也学着按诗和词的对应形式写了些:如:盐工〔变步整齐式〕

神奇的业迹举世无双,辛勤的开拓充满憧憬。
引领智慧文明的创造,协奏雄浑高亢的和声。



挟着天罡迸发出闪电雷鸣,执着叩问定格在洪荒地心。
卓筒深井引导汨汨的盐卤,热情奔涌汇成闪闪的银晶。



达标绿化〔收缩型参差式〕(借用醉太平词谱音韵平仄)

有钱有势神通广。找来“棒棒”,打些“凼凼”。
树苗儿有点斤两,吊车来栽放。



砍头削足成新样。胸围一丈,腰身粗壮。
绿化标兵一天创,奖章铜牌亮。

更有针对特别题材,采用超长句式的赋体,如:天在哭不是雨〔八步17言整齐式〕
——报载:原主席夫人,政协常委,大型扶贫计划“幸福工程”发起人。11月13日凌晨逝世……

前引:“我所有的财富都让它去为贫困母亲创造幸福”

美丽善良,风尘乱世出身的一株娇艳牡丹。
聪明睿智,辅仁园里成长的风华绝世才女。
品质卓越,浩劫磨砺出来的柔韧坚实青藤。
雍容淡雅,中华民族特有的大家闺秀气度。



走过倾心羡慕的目光,数学女王春光灿烂。
经过欢乐如潮的掌声,元首夫人花团锦簇。
尝过四人魔邦的残酷迫害,黑狱铁窗摧残。
受过不肖儿孙的疯狂虐待,长街批斗凌辱。



大喜大荣大悲大苦,享尽人间生命的极致。
似越老越红的枫叶,在这初冬轻寒中离去。
潇潇洒洒点点滴滴,溶进亿万伤痛的心窝。
八十五年变成永恒,泪难干天在哭不是雨。



胸怀博大无私,你才是世间最慈爱的母亲。
来去明月清风,你无愧新中国的一代国母。

当然,有人或许要说,你这“瓶”虽新,但并非好酒!这我同意,但那只说明我的水平低,有待提高,非关“瓶”之事。至少我自己感觉还不错,如果说用旧瓶,决然达不到这水平的。我在这抛砖是为了引玉,更主要的是希望引起大家对今后诗坛走向的关注。以期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另一个要谈的问题是:时代诗语谱新篇!

初学写诗的人,在突破格律,音韵关后,最大的困惑往往就是诗语关。各种文体的用语是各有特点的,科学专著,文件、合同,使用的理性语言越准确越到位越好。哲学,政治语言要在逻辑精准的前提下来一点玄学以示高深莫测。生活语言要求表达本义,幽默诙谐,还要少引起别人的误解才好。小说、散文等就要求标准的语法,流畅的叙述再加上艺术性。诗语的本质是因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而产生的。诗语的独特在于:需要理性语言同非理性语言的合理结合与巧用,其中非理性语言近于是诗歌这种文体的专利。诗语的艺术性,很大程度在非理性语言用得好。从语言角度讲,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诗坛对诗语的看法有很大分歧,众说纷纭。喜欢泥古拟古的人愿意用古字、古词、古典、古句、古语。自已认为高雅,写出来的东西比古人还古。新潮者则坚决抛弃与拒绝古诗的一切语言,否则就不是新。势不两立,新得很纯。连近百年来新诗化的诗语积累精华,也一并否定,为了创新。杀爹娘埋祖宗,自愿当孙猴子。文化上认错祖宗的人崇拜欧式语言,就说诗语应该欧化,自然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假洋鬼子。口语新诗者专爱口水,非口水不用,口水流出了一个梨花派。硬把散文当诗的就强调废韵,诗语应该走向散文化。学了西方最新理论的前卫们提倡诗语要干净,该用普普通通的中国普通话.,零抒情,白描,让读者去再创作。更有甚者,认为诗不关语言,只在于传达一种感悟,一种意识,一种思想。终于行为诗也诞生了。

那么诗语是怎么样的语言呢?首先诗语应该是形象化的语言。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因形见义:这是最为浅显的。形与意一致,见形释义。形象生动中明白如画,让人一目了然。从语言讲,也最简易。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性子直捷的人最喜欢用,我在“丁亥春节杂咏”中:“金猪送福喜洋洋, 睡眼初睁见艳阳。”和“ 鞭炮”中:“脸厚皮多包不住, 爆开方见黑心肠。”都属这种。浅显明白,淋漓酣畅。

二,义渗于形:古诗中的比、兴,有很多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形象中,见形只能见到部分或小部分义,大部分义隐融在形中。这是用形象承载着思想和感情的诗歌语言形式。如:“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和:“总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拙诗:“过鬼门关,闻裴仙传奇”:“民间自有封神榜, 成圣成魔百姓评。”和“读“黄昏集”悼爱国将领钟朗华先生”中“世事苍黄随幻灭,人生黑白等闲看。平倭荡寇三千里,作哑装聋二十年”都是用这方法。不过“比”是由心中的思想、感情转承渗透于外界的物象。义如果隐得太深,人们太难看到,也就近于无了;这种诗多数中国人并不太喜欢。多数中国读者,更喜欢上两种形象化相结合,即合二为一的形象化。形象而又见义,读来就趣味无穷了。这种例子,在名言绝句中比比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生理只凭黄桷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举不胜举!

三:夸张也属于这类型。如:李白的很多诗歌名句就是最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等。许多人都爱用。我也不例外,如:“雨中游崂山”中“万壑奔泉朝大海,千峰飞瀑下天津。”和:“游长屿硐天”的:“我来长屿一声啸,海应山回千硐鸣。”诗歌比别的文体更喜欢夸张。当然,要夸得巴谱,张很生动,让人觉得恰到好处。要顾及前因后果,更不能胡吹乱砍,趋炎附势。例如,诗话中有一则笑料:说有人自以为是写了首无人可比的咏竹诗,拿去请教苏东坡,只读了:“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两句,东坡就问他:你叶子写得太小了吧?见其还不懂,复曰:万根竹子千张叶,十根竹子共一叶。不知此竹何处找,还请诗人说明白!

四,更高的类型是通过联想产生质的飞跃。

同类事与物间的联想。异类事物的联想。各种事物的联想。空间、时间、范围等越广越好。但是要能把无限事物中的那些精彩东西汇聚到一起,然后利用诗语集中体现。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联想不是拼凑,选择不当,维系不好,也就和上面的笑话差不多了。历史上很多诗人是富于联想心理类型的人,如李白,经常人为的进入一种更富于幻想的状态(如醉酒)中,写出了“梦游天姥……”“将进酒”等好诗来。再有就是伟人诗:因其气魄大,非常人能及。如宋太祖写月,有: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毛主席就更不消说:他的这类诗句多得不胜枚举!

其次,诗言情!诗语必然是人类表达各种感情的激语情言。或极度婉约、软抒情,或豪放、铿锵、或激越,悲壮、或沉郁,苍凉,或刚烈、坚强;也可以是:灰暗、死亡;哀怨,忧伤。微弱的告白、无助的呻吟。如果即有深情又贴近生活,那就很容易唤起人们共鸣了。如:我有一首获奖诗:“瞻仰广州中山纪念堂感吟”中有这样的句子:“小孙也学阿婆样,肃立堂前三鞠躬。”至少在铺天盖地的颂扬句子中显得清新,自然。流露的是真情!

同时诗语要有创造性,应该是聪慧机智的的结晶。如果只是普通的口语,普通

的科学,哲学,政治,和生活的语言,再精再真,也不会引人注意,或说没有艺术性。不但要新、要最贴切、要在人意中出人意外。有多少这样聪慧机智的诗语,就有多少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诗歌是很多的,如:臧克家的《有的人》,顾城的《一代人》,古诗中这样的句子更是无数。如:“我自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警世五长句”中的几句来说明:政治诗句的严正准确;“靖国社中魔化圣,教科书里鬼成神” 抒情诗句的牵魂荡魄;“梦回瀛岛三更雨,望断扶桑万里涛。” 批判诗句的一针见血;“日寇横行气焰狂,三光肆虐毒于狼。”“城陷南京流水赤  旗升北国聚炎黄” 讽刺诗句的诙谐幽默;“武士道残唯切腹,大和魂散只哈腰。” 哲理诗语的解剖深邃;“前车之鉴今非远  造孽从来害自身。”这是我们在在创作中,应该很好把握的句斟字酌。不过这里应该指出,与极度朦胧、隐晦不同。后者虽然也有机智与智慧,但脱离现实,虽出人意外,但不在人意中,是为多数读者拒绝的。

再一个诗语要求有弹性,一句话越是多义越好,越广义越好,义越深越好,多、广、深再加上适度的神秘性更好。这是因为诗这种文体性质决定了的。但是诗语的多义、广义与弹性,不是含混不清。多、广、深,是说:宽容量大,但天地再大也有界限,清是界限。没有界限的东西,就有可能或近于什么也不是,起码可能是非、好坏不分。多、广、深应该是在主题的限定的范围内那些东西;它不是非此即彼,是亦此亦彼。如:“春节杂咏”中:“昨夜梦中来好句,键盘随兴打春光。”“爱孙夸我真能干,春节加班学“三陪”。”(注:陪老母、妻子、女儿出游。孙儿戏为三陪。)和:“看央视直播胡主席会见连战、宋楚瑜感赋”中“隔海春风来惜晚,同天丽日会良辰。”“千秋禹甸连山海,一脉炎黄共辱荣。”就是通过语义双关、多关,来实现语言的弹性。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更多是通过比喻、象征、意象来得到这种效果。但有个原则:必须是民族的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比如说:慧星,西方有的国家视着吉祥、智慧。中国人当扫帚星、丧门星。这本来只是个民族信仰,习俗问题。但如你偏要用扫帚星来祝福你老母亲或你老婆吉祥,不挨打才怪呢。意象、象征就更不用说了。

综上所述,诗语可以是情语,心语,景语,成语、典语,雅语,也可是现代的缩语、简语。其包容量大,意蕴深广丰富,强调集中、概括、凝练,用最少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尤其是诗语意蕴的大容量,应该是不变的永恒追求。总之必须是经过诗化的语言,并有一个大原则:这些语言的属性应该符合真善美的大前提!特别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熟(谚)语、成语、典语,入诗的的问题,比如我在

“六十抒怀”十二律中大量使用这种形式:“随流顺势求发展,填漏补阙走顺坡。” “斗角勾心辣手黑,逢场作戏醉颜酡。” “江湖浪迹苦蹉跎,牛鬼蛇神队里磨。”“世间纵有难翻坎,天下从无不渡河”等成语,熟语。也有不少典语如:“败寇成王悲项羽,崇仙尚侠慕荆轲。” “破釜沉舟拚一战,求贤学唱大风歌。”总的来说切记要掌握一个度,太过则影响诗意,并显得死板!同时过分生僻的不宜再用。

诗语的又一特征是律谐音美。它的音乐性,是诗语同其它文体语言的主要区别。利用四声变换的平仄、词性词类合理搭配,用韵脚韵律,用节拍步,以及不同节拍步组成的句式组合来创造音乐美。徐志摩曾说:“音节的本身还得起源于真纯的诗感……一首诗的字句是本身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当这种“诗感”外化成为了诗的独特的语言,读者一看就可以知道这是诗,这就是“诗语”! “诗语”有别于“文语”,故有的所谓“自由诗的作品,诗语的存在使它们保持了诗的身份。但是,“诗语”虽然弥补了格律的缺失,却不能完全取代它,“有句无章”从来就是诗之大忌。用零散的“诗语”堆砌的“七宝楼台”,是构不成诗的大厦的。这也是新诗成就不大的原因之一。

诗语的主力,不容置疑首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古诗歌中的语言。其中精华无限。它并非古代人的口头语,也不单是古代的书面语,更不是两者简单的结合。而是历史上各时期语言诗化的积累,在不断完善、充实与发展中保存下来的。这是最全面、系统、完美配套的形象生动,有着音乐美,经过美化雅化提炼的最精炼的诗语了。今天看也仍保持较好的守真性。在诗歌化语言的其它方面,如:情语激言、智慧机智、弹性多义、绝语名句等等方面也多有长处,就不多说了。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诗语的又一来源是民歌。中国的民歌从古发展到今,从未间断过。民歌化的诗语也在不断的发展。是受多数人欢迎的诗语。尽管它的处境很尴尬;雅者嫌它俗,洋者嫌它土。但乡土味浓,民族性强。生动、活泼、时兴、朴实,精炼,明朗,纯真,,贬褒到位;辛辣犀利;爱憎分明。有时也不乏幽默诙谐。从不脱离现实,民众。有很强的时代性。

现代诗语的主力也来自“新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积累,传统新诗的诗语化,也已经初步成了体系,成果璀璨。它继承了古诗的诗语中大部分好的方面,也吸收了外国诗歌中有利于中国新诗诗语化方面的有用东西。基本上形成了中国风、中国味的诗语小体系,并被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初步实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如果将传统的诗语和现代新诗语融为一体,只要运用得当,使诗歌既有现代气息,又古色古香,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时代语言,新奇特怪,气息万千。更是现代诗语的主要来源之一,当然这需要我们去提炼。尤其是生物进化,赋予了所有的智慧动物一种天性,即对新、奇、特、怪的东西特别关注警醒,特别想一探究真相。加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有一种知新、攻难的荣耀观,追新尝鲜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于是发展、挖掘那些无害的新、奇、特、怪事物美的本质,便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点。诗歌中同样是这样的。新的诗语应该是表现力和生命力最强的当前时代的流行语言。是经过美化与雅化处理的健康的鲜活感人的时代最强音。普通的时代语言,只能看着是诗语的元素,如我在:“首都行”一诗中有“手机传佳讯,荧屏播捷闻。”还需要诗化后,才能成为诗语。清末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篇。三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我们学会这方面的实例也很多:如黄宗壤以“皂角剌”对“蜂窝煤”的一联,程广予“穷酸醋”对“涩辣油”的一联。我在学习中也有过“五线谱”对“九回肠”“氧吧气”对“空调风”等。将一些流行的或新鲜的事物溶入诗中,尤其是在:“六十抒怀中”我还用了“只要圈圈圈得起,露天饮食大家搓”这样的俚俗语,至少使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至于惊世的名言、绝句,佳词,妙语。又叫诗眼。流传千古;美不可言。这应该是诗语追求的最高境界。只要看看传世的名家名篇,如三李,杜甫,苏东坡,陆放翁,那个不是这样!所以古人写诗,有诗囊一说,常常是有了好句,先存着。好句多了再整理,最后再进一步扩充完善成一首诗。只要有了空前绝后的好句子,就能成为传世的名言绝句。(当然一首诗中,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全是佳词妙语名言,有一句两句,就足以使诗歌增辉。而佳词妙语是比名言绝句低一个档次的,自己能新创,这固然最好。但也可以是引用别人的现成句子,最高明最常见是化用别人的句子;比如:我的“釜江行”中“七彩霓虹七彩道  满城春色满城灯” “蓬莱阁即兴”中“日出扶桑金万点,月临长岛玉千重” “深秋感怀”中“叶落千山瘦,天低一镜圆。” “步广西融水冯老诗翁八一初度征和原韵”中:“融水未留黥面恨,香山常约白头春。仙岩墨落惊贤圣,苗岭诗成泣鬼神。“只要用好了,用巧了,用得自然,用得绝,读诗的人也会觉得心服而敬佩。我自己从学习写诗开始,特别注重这个问题。偶得好句,如一时没了情绪,写不出时就决不硬写,丢在那里待有心情时再续成篇,这里选几则来和大家交流:如“釜江行”中:“如虹管巨凌空度,似堵堤长卧浪横。”“观音泉涌瀑飞冷,炎帝宫开灯放明。”“龙骨方惊天下少,彩灯早属国中英。”“水中珠灿波中影  天上月明地上星”和“草海行”中“游船撑破海神梦,惊起飞鸿斗雪翔”。与“夜宿松涛山庄”中“悠扬村野笛,深远佛堂钟。浅浅泉边井,盈盈屋后峰。”和“重九得句”中“龙山忧损瘦,釜水俏含羞。霜染枫林醉,雨滋青竹幽。”两联,都是先得句,后成诗。自己也稍微感到满意一点,

最后仅以一首“回文谐趣体”儿歌来结束本文,有绕口令特色,写给孙儿学发音用的。仅用来阐述我的观点。

河山游遍游山河,哥牵我来我牵哥。

我爱国家国爱我,歌声同唱同声歌。



注:本文引用了东方诗风论坛:1,格律体新诗的历史性复兴〔万龙生〕了 2,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孙逐明〕3,格律化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王端城〕4,诗歌语言总在走向诗歌化,能抗拒与改变吗[梅梅子] 5,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序言(吕进)与后记(许霆) 等的观点及资料特此致谢!

香生2007-12-1于自贡填漏补阙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