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诗意象的价值和意象构建相关搜索: 意象, 新诗, 价值, 构建
本帖最后由 珂雪石 于 2009-7-3 07:25 编辑
新诗,是一门用含蓄的语言、富有张力的意象来表达真实感觉、凝练思想精华的艺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形式上表现为或整齐或参差,但有一定规律的建筑美。在诵读上表现为朗朗上口,又不为古诗词的平仄所约束的韵律美。而意象是新诗内容的载体,是新诗的灵魂,也是“诗味”最浓的闪光点。
意象的价值
一是可以使表达更加含蓄,语言更有让张力。试看李亚伟《中文系》:“要吃透《野草》《花边》的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吃利息”。两句诗包含了中文系学生即将面临的教学生涯,含蓄而又贴切,内涵强大,耐人琢磨。于坚的《感谢父亲》,开头便是两句“一年十二月/您的烟斗开着罂粟花”。一个镜头就抓住了父亲闪光的、诱人的、热烈的、又是在燃烧着的生命。像这样把叙述对象高度浓缩的意象,自然就充满了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和心灵交融的机会。
二是可以使情感更加真切,表达更加深刻。试看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段:“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对康桥无限的柔情和离别时的惆怅很形象地表达出来,写得洁净、清素,没有一点人间烟火味,读了似乎还能感触到飘逸的仙气。冰心十分注重通过意象来袒露心怀。她的一位女友跟一个出身贫寒的男同学相爱,遭到了家庭的极力反对,后来一个有名望的家庭前来求婚,女同学就给远在美国的冰心写信说:“就等你一句话”。冰心回答说:“可以嘛!”十几年后女友病逝,冰心想起了自己的违心话,就写了《一句话》,开头一段是这样的:“那天湖上是漠漠的轻阴/湿烟盖住了泼刺的游鳞/东风沉静地抚摸着我的肩头/且慢,你先别说出那一句话。”通过氛围的铺陈,冰心用凄美的意象准确表达了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
新诗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些诗歌作者感觉自己的作品不错,却很难引起共鸣,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像白开水,纵然有语言上的激昂,但直白乏味,缺乏魅力。如果能够将日常语通过意象的手段提炼和诗化,赋予平凡语言以全新的诗性,自然就会贴近新诗的精髓,创作出好的诗歌作品来。那么,应该如何构建意象呢?主要通过拟人、拟物、夸张、比喻等手段是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具象的事物虚拟化。这种虚与实的联通主要靠通感意象来完成。
意象构建的主要方法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然后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这就是诗歌写作“创作灵感——意象构建——提炼入诗”的三阶段。这里就谈谈如何寻找意象,构建意象。
一是动词的妙用。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挑起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而熠熠生辉。艾青1937年发表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头便叹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个“封锁”,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为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份量。刘章的《山泉歌》:“故乡山下灯火明/山泉叮咚敲窗棂。”一个拟人的“敲”字,便消除了人与自然不同属类的距离,传神地道出了人对自然的热爱。
二是词性的转换。汉语的词性有不固定的特点,这一点巧妙地用到诗歌创作里,则会妙笔生花。如南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山》:“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红”与“绿”,把形容词别出心裁地用做动词,静态立刻跃然纸上了。余光中《碧潭》:“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我的就灭顶。”将名词“玻璃、舴艋”动词化,从而使诗的语言有了想象力,又比一般的沉述法清新怡人了。
三是虚实的沟通。虚实转化一般通过通感意象来完成,可以让无形的情绪有了形象,让抽象的观念有了具象,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常规思维的“改组”,会让读者眼前豁然一亮,所以有巨大的冲击力。如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在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心理活动“我的期盼”以“朵朵花”的具象出现,活灵活现。韩翰写张志新烈士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作者把“活着”这种状态跟“重量”黏贴在了一起,顿时把震撼人心的思想无限量地表达出来,因此达到了诗歌的很高境界。
四是思想的隐含。作者通过一种意象阐释出明暗两种思想,也就是说表象之后还有更深刻地隐含在里面。我自己的《锋利的钞票》:“小丫头优雅地数着钞票/忘了它有时比刀子还锋利/就在钞票划破她防线的刹那/她还全然不知。”表象在写钞票割破手指这样一次小小的事故,其深意是贪婪刺穿了她的防线。张烨的《妙龄时光》:“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初练的琴声”与隐含的“初恋的情声”,巧妙结合,显得含蓄多情,诗意浓浓。
五是形象的比喻。形容词在古典诗词里用的很多,仅举几个形容女子美妙的,就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等,不胜枚举。“此是彼”、“此像彼”,在民俗里用得也不少,如某家的丫头模样“像一枝花”、声音“像银铃”、头发“像瀑布”等,很有意境,但是说多了便不觉得新鲜了。新诗植根于古体诗词和民歌,因此特别注重比喻的运用,不同点是更注重挖掘和创新。刘章《乡音》:“男带泥土味/女有山石音/小伙说笑水出山/姑娘歌唱鸟在林。”,把男人味和泥土味两种味觉黏在一起,把女人音和山石音黏在一起,把笑声和水声黏在一起,把歌声和鸟鸣黏在了一起,把农民的特点和对大地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因此成为流传的佳句。陈有才《我是首都农民工》第一组诗的歌头:“好久未唱五句歌/嗓子结了蜘蛛窝/碟子装水水平浅/石灰写字白话多/文朋诗友别笑我。”不仅比喻的贴切,而且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
六是绝妙的夸张。夸张是对现象的放大或缩小,以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并引起共鸣。袁水拍1946年创作的《发票贴在印花上》:“米粮落入黑市场/面粉救济黄牛党/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是夸张,但也是真实。陈有才《我是首都农民工》第六组有一首《新买手机都打炸》:“想你想得散了架/咬着枕头咬牙骂/你看隔壁二丫头/老公天天打电话/新买手机都打炸。”五句诗里四句夸张,连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把一个农民工妻子的丈夫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
写新诗,不仅仅是把词语黏在意象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提炼精华,只有如此才能有深度、有新意。只要你敲击到存在的真髓,意象不用你苦思冥想,便会像泉涌一样溢出来。功夫在诗外,这些技巧只能是技巧,离开了真情实感,恐怕一步也走不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