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关于格律体新诗的研究又有一些新的成果。本期选出的5篇论文各有特色,各有价值。 李长空强调格律体新诗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一些二者结合得好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三种体式格律体新诗的佳品,做出了“未来格律体新诗创作会更加繁荣起来”的结论。赵青山则独辟蹊径,分析几位有代表性的自由诗人创作向格律的倾斜,或对自己言论的矫正,以此证明新诗格律的合理性,是有说服力的。
而对新诗格律本身的探讨仍在继续,并有所深化,晓曲对于诗行内部的标点问题做出的分析就颇有见地,值得重视。
开展对已有格律体新诗创作的研究很有必要。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是中国新诗发展中一个重要现象,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者将其纳入了视野。许霆对此有“史”的考察,出版了专著。而今,他又对两位格律体新诗人的十四行诗创作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令人鼓舞。
出于诸多原因,诗歌界迄今仍对新诗诗体建设抱有成见、偏见,格律体新诗自然也在否认之列。我们在注重理论建设的同时,也还有面对谬见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和必要。有鉴于此,发表了一篇驳论。这不是针对个人,而是据理力争。指名道姓,正是光明磊落的表现。​
【附】篇目:​
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看格律体新诗(李长空)​
自由诗之“天问”(赵青山)
​标点符号在格律体新诗建行中的使用(晓 曲)​
万龙生、王端诚的十四行诗(许 霆)​
董培伦《新诗的文体建设》驳议(万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