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体的重新划分(二)诗歌的文体重新划分迫在眉睫,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相关搜索: 诗歌, 文体, 生死存亡, 迫在眉睫, 关系
本帖最后由 蔡德茹 于 2010-11-14 15:15 编辑
把诗歌重新划分,说心里话,这是迫不得已的。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是诗歌的定义。但是现在的新诗成了什么样子,不仅仅是失去了读者群那么简单,把它们赶出诗歌大门的声音越来越高。
我在第一节里讲到诗的韵有三种,首韵,尾韵和内韵。由于人们对内韵的不了解,写的诗不仅丢失了尾韵,也没有利用内韵写出诗意,这样写出的诗不是分行散文才怪。节奏方面也是如此,没有掌握运用情感等手段把握节奏。
然而对于把没有尾韵缺少节奏的诗赶出诗歌的大门,我是非常不赞成的,我在第一节里提到的昌耀的诗《斯人》,它是诗的一颗明珠,怎么能那样做?怎么能因为分行散文的出现和对内韵的不了解就否定它们?现在只是没有高超的作曲家来谱写这类诗的曲子,包括艾青的《大堰河》。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后人就没有这方面的奇才。《大堰河》这首诗不仅是随着诗的脚步走到今天,还是诗歌的里程碑,它开辟了首韵的先河,后人的承接是早晚的事。
不管这两首诗怎样优秀,但现在把它们作为歌来谱曲,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和这两首诗一样牵动人的诗还有很多,让它们因为分行散文的出现和存在就被逐出诗歌的大门吗?我想不赞成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而这些分行散文的写作者提高诗意的写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赵丽华等为了新诗的探索除外)。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认真的,也是这样来做学问的。
对于这些不能歌的,缺少音乐性的诗来说,我们能不能让它们在诗园永不凋谢万世留芳,现在这是个未知数。谁知新诗未来的走向?谁知我们的后代的认知朝着哪方面发展?谁知诗刊的生杀大权将来掌握在谁的手中?不如趁着现在认真地重新做一下诗歌的划分和定位,给这类新诗起个新的名字——诗文,这样诗歌有了诗文和诗歌两个子女,以后就有了诗歌的继承权,就不会被赶出家门。随着写作者内韵的运用,节奏的把握,奇才的涌现,将来回归诗歌的歌里就有希望。
这是我们这一代爱好新诗的人的责任,这就如同老人留下遗嘱一样重要,迫在眉睫,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2010.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