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2|回复: 0

韵节奏浅议/刘聪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3 21: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韵节奏浅议
——兼析司马鸣翼《我于那一年,那一刻》的建行情况

司马鸣翼诗兄写了首《我于那一年,那一刻》。全诗六节,每节一韵。我把原文诗行略加调整,调成我主张的“标准诗行”了。我所说的标准诗行指的是把每一以同韵结尾的语句流为一节奏群,也可称之为韵节奏,这每一个以同韵结尾的语音流形成一段诗歌的旋律。对此诗我试分析如下:
一、全诗标准诗行、韵律及音节情况分折
1、第一节(或段)
我于那猴年nian
豪情扬帆fan
雅兴登上黄山shan
在迎客松下,放眼云海,明眸变成了神仙xian
晨观日出,红日是那样鲜艳xian
我仿佛是天外来客,眼好馋chan
此段韵式为an韵,6个标准诗行,算行内标点在内介于4-18个音节,平均9-10个音节。我感觉到行内的标点处一般说来每个也基本上占用一个音节的时间,完全可以看做一个字,属“无音之音”。我统计了一下,每一节到第三节边标点在内都是62个字。
2、第二节(或段)字数与第一节分4个标准诗行,音节从626个,ing韵韵式,平均每行15个音节,比第一节平均音节数多5个。韵式分析如下:
我于那春季,钟情诗经jing
赴约厦门采风feng
在鼓浪屿岛,远眺金门,心情玩得很沉重zhong
首次看海,两岸是如此遥远 ,看今朝天遂了人愿,贺“三通tong”。
3、第三节的总字数与第一第二的总字数一样,也是62个字(连标点一起),用ang韵,与第二节一样可分4个标准行,平均音节数也是15个。其韵式分折如下:
我于那九月,满腹惆怅chang
退养离开银行hang
在三米线外,评说金钱,存款是自由充强qiang
进进出出,看上去让人奇怪,我如今无事去打工,别瞎想xiang
4、第四节用ou韵,4个标准诗行,62个字,同前3段一样,其实基本是一样的,音节从最少6个至18个,平均音节数也15个左右,其韵式分折如下:
我于那周末,放纵自由you
信步黄河支流liu
在湟水河边,心存善念,让受困的鱼畅游you
自然馈赠,我发现两块奇石,像先民祭祖的图腾,载春秋qiu
5、第5节总字数64个,是6段中最多的,但也才多2个字,12346这几段都是62个字。此段64字,8个标准诗行,每行平均音节8个,an韵,与第1节一样,韵式分折如下:
我于那一天tian
崇尚自然ran
阖家周游公园yuan
在人工湖边bian
乍暖春寒han
犬子戏水陷深潭tan
生死关头,我果断跳进冰眼yan
谁言自家里无英雄,不好玩wan
6、第6段也是62个字,5个标准诗行,音节最少6个,最多18个,平均每行11个音节,韵式ang韵,与第二段一样。
我于那一刻,体验死亡wang
途径闹市广场chang
急看马路边,汽车转弯,一男子瞬间命丧sang
说时迟呀,那时快风推到墙qiang
凭心论防患于未然,谁疯狂kuang
二、音节、音步分析应建立在标准诗行的基本上
综合以上分折,作者在整篇诗歌中用了换韵的方式组织诗歌,7段换了7次韵,依次用an,ing,ang,ou,an,ang,每节标准诗行的行数分别为644485,共31个标准诗行,但每节的总音数基本一致,大体每节60个音节,平均每行12个字,也就是12个音节。
我所分析的这首诗总体来说,全诗共6段,31个标准诗行,形成了31个韵节奏群,也可称为31个旋律,由4-18个音节组合而成的或长或短的韵节奏。
此诗大体上看每段字数相当。但行与行一比较就可看出,行式在字数在音步上都是十分不均匀的,读着读着,不由行觉着这每一段其实就象长短句的宋词一般,完全是宋词的抑扬顿挫,也是宋词所特有的那一种韵式结构。我称宋词,元曲,楚辞,赋,以及现代一些歌词,戏曲,诗歌,歌谣等诗体为自由诗,如果每一标准诗行字数大致一致,则可称之为格律诗,格律诗是自由体的一个特例。自由体的特征就是长短句互相搭配,虽然句式参差不齐,可由于韵节奏的作用,韵味亦然十分浓郁,一种参差变化的或长或短的韵节奏或诗的旋律十分响亮十分强劲地歌唱着舞蹈着行进着。诗歌韵律的美是难以言传的。正如大诗人歌德所说:韵律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
格律体新诗的音节理论分析诗歌的时候,没有建立标准诗行这个观点,直接从原诗作者分行的原始面貌进行音步分析,我认为有很大的缺陷和弊端,无论从限字说或限音节来说,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三、韵节奏
格律体新诗的节奏理论是建立在音节理论这个中心点上的,我认为是本末倒置了,音步或音节的整齐与否,于诗歌的音乐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音乐性是一种比喻,可不是音乐本身。音乐是讲究其节奏单位所构成的旋律的整齐性的,也就是每个节奏群或音符群中所包含的节奏段在时值上的绝对相等上的。而诗歌虽然追求音乐性,可决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另外一种类似于音乐旋律美的东西,这在诗歌上实际上就是一组组的韵节奏群构成相互押韵的“同声相应”效果的语音流。这些语音流就是那一个个诗歌的旋律,就是那一个个“标准诗行”。这种由标准诗行形成的韵节奏,在诗歌中充当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几乎在诗歌的音乐美效果中占据了一多半以上的重大作用。至于音步的整齐或音节的多少,在诗歌节奏的音乐性上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即使音步最整齐的诗歌,其实它产生优美的音乐效果的也并不是因为诗句中音节的整齐引起的,它总体来说还是由于韵节奏而产生的韵律美才形成它诗歌的音乐效果。有些诗歌韵与韵相隔的音节过多,即使它音步无比整齐,也产生不了强烈的音乐性效果;更有甚者,一两句就换一个韵,或者甚至无明显的用韵规律,这就产生了十分严重的非诗化结果,因为这样的诗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耳,有的比散文还不流畅。好的散文也产生相应的散文的旋律美,不好的标榜其为“诗”的文章有时所产生的语音效果连好点的散文都不如。但从诗行的排列上看却“音步”很整齐。因此我说,如果要讲音步在诗歌中的作用,也至少要从标准诗行这一高度去进行音步的处理与分析,要不然这音步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诗歌的建行,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智力工程,切不可随意而为。诗歌的行是为听觉的音响效果服务的,不是为了别的。优秀的诗歌作者总懂得诗歌建行的奥妙,拙劣的诗歌作者则相反,悟不出期间的真谛。这就只能归咎于作者的智商了。
这在这里批评了音步学说,并不是彻底否认它。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音乐性。我的基本观点是,诗歌的最主要的节奏是韵节奏,音节或音步的多少与诗歌的音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我研究诗歌不是从音步来研究,我是以诗歌的行为最基本的节奏单位,我称其为韵节奏。诗歌的美正是靠韵节奏的运动引起。一首诗里至少有两个韵节奏,也就是说一首诗至小由两个标准诗行组成。如此才可产生同韵相应的韵律效果。所谓韵律并不单纯是押韵,而应理解为一个个韵节奏形成的一个个旋律,这些旋律彼此之间形成铿锵响亮、回环往复、环环相扣的音乐效果,它们以韵节奏的整体语音流一道载歌载舞着,通过韵节奏最后那个最显明最强烈的韵脚为鼓点,优美地鸣奏着,响彻人的心灵。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