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8|回复: 4

垂钓/思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3 22: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垂钓相关搜索: 垂钓



我不曾到江面去钓过鱼,但小时候,在田埂上钓过小青蛙,在池塘边钓过小螃蟹,在河浦畔钓过活蹦乱跳的虾和滑溜溜的鳗……

后来,我觉得有个地方别有渔趣。于是,便常常伫立心的湖中,忍耐的垂钓力量,寂静的垂钓反响,沉迷的垂钓生猛……

尽管垂下无限的希望,往往引不出刹那的涟漪,但我还是全神贯注,倾听心潮深处的灵音……

我想,人生如此——唯有在一种必得的信念中,默默向往,执著期待,才能焕发满载而归的神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化瓷艺
欣闻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拙句纪其云尔。

德化瓷烧世纪神,无形技艺看擢升。
玲珑剔透天仙质,并誉丝茶百响臻。

注释:
世纪神:化陶瓷制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烧制技艺精巧,瓷塑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的神奇气质。
天仙质:喻指德化瓷塑特别是德化白瓷制品,釉色乳白如凝脂,亮泽照人,给人以端庄圣洁之感。
并誉丝茶:德化瓷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化瓷艺
欣闻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拙句纪其云尔。

德化瓷烧世纪神,无形技艺看擢升。
玲珑剔透天仙质,并誉丝茶百响臻。

注释:
世纪神:化陶瓷制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烧制技艺精巧,瓷塑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的神奇气质。
天仙质:喻指德化瓷塑特别是德化白瓷制品,釉色乳白如凝脂,亮泽照人,给人以端庄圣洁之感。
并誉丝茶:德化瓷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2: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境
睡莲 只见
河水始自涵洞涌入
石缝嵌有
一家子

池蚌

赶紧捧一只回家
欣喜的递给母亲
掰开一看
顿感
惊奇

呵软软的
透亮的
好大的呵

珍珠

梦醒 却见
被填满沙土
一遇暴雨就内涝的
新厝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2: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郭风小品
如果说,宋人东坡小品是“光彩夺目、玲珑剔透的工艺品”(郭隽杰语),明人短制是“古典文学作品百花中的一朵”,那么,今人郭风“旅踪”就是不可多得的真山真水的“小盆景”,精致而又自然脱俗、富有流动感的“盆景山水”。

1991年版我国著名作家郭风所著的《旅踪》一书,共收入150篇近15万字的山水记游小品文。开篇《中原四题》,其一“嵩阳随笔”记述了嵩岳寺塔、嵩岳书院及院内古柏树,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人民创造力的赞美之情。全文不过三百字左右。而全书最短篇幅的应是《山海关五章》中的《烽火台》,仅仅六七十个字:“站在山海关的城堞前,我看到北面的山冈上,有一座黄土筑成的一方形的碉堡一般的烽火台遗迹。我自以为此刻我所眺望这座黄色的历史遗迹,其火焰至今并未熄灭。”联系前面一章《眺望》,作者登上山海关,站在城堞前北望万里长城的城墙以及城堡,所感到的“我国山河的壮丽”,“一种伟大民族的精神”和“一种民族的光明信念,有如一朵火焰自心中升起……”我们便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其火焰至今并未熄灭”,明白其“火焰”的象征意味。

《乐山八题》篇幅也都很短,其中第一题《乐山大佛》也才七八十个字:

乐山大佛是一种巨大的存在。它把整座凌云山栖鸷峰的岩石,化成为自己的坐像。于是端坐于二条大江的,大渡河、岷江会合的岸上。
于是,永远像佛一般的庄严、沉静和对于某种信念的绝不动摇。

同样篇幅的第三题《大力士石像》:

乐山大佛的两壁间,有石刻的大力士。它有威武的外观。它披着战袍和持着剑器。它从唐代一直站立在那里。它好像是守卫在那里。
我看见有青苔生在它的战袍上,有野草生在它的石龛的阶前。

他的《禹和三峡》九章中的第二章《香溪》和《神女峰(二)》也很短,很精彩。如《香溪》:

有一位我国古代女子的,
崇高品质,照耀着这一条注入大江的山溪。
以致它的流水,显得如此明净!
我的船,行经它的流水之前,我亲眼看到了它。因此,我自己可以作证,它的流水如许明净。
我觉得,我们不可以说更多的话了,我们只说,
它的流水明净,
如同一位古代女子的心和她的崇高品质。

作者如此以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反复地咏颂香溪的明净,香溪的崇高品质,岂不别具一种艺术感染力,一种创造永恒的生命力!

又如《神女峰(二)》:

它和它立于其上的巫山,
当我们的船,行经其崖下时,全为雾所笼罩。人们一时看不到它……
它被神话、诗篇和传说所着意渲染,它被涂上香膏,它似乎便是爱情和美。
于是,有人因为看到它,在船上叹息,乃至走入船舱呜咽……
它有时给人以消失了的遗憾和痛苦,给人以隐秘的失望。
其实,它永远存在。只是,它也许是美,但不是爱情。

作者由于见多识广、情感富赡,写记游小品常通过回忆、联想或想象有关情景,与目前触及的情景相比较、相融汇、相映衬,表达内心一种深沉的感情,而且常常在文中出现丰富的联想和奇妙的幻觉,这无意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无形中使文中画面增强了一种厚重感,一种空间的变化,从而不致于显得空洞、单薄和单调。这些现象在郭风记游小品中可说是俯拾皆是。我想,这应该是郭风小品的主要特色。

郭风记游小品中有一部分以日记体出现,这说明作者所到之处多有感即发,非常自然,其语言都十分朴实。有一部分则是从游览地返回后追记下来的。还有根据原来写的日记进行整理,如《闽西北旅行》五题,如《日出》六题,又如《平潭四题》等等。

郭风小品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作者不管以哪处山水都一视同仁,既写名山大川,也多涉猎非常一般的没有什么名声的甚至人迹罕至的山痕水迹。如写燕溪畔的一座村镇《贡川镇》,似溪似湖又亲近大海的一条江《赛江》,火车经过富屯溪所见《烟和轻雾》、《水和岩石》以及《两棵树》,无不寄予作者一片深情。这使我想起冰心先生曾经写过的一篇评述郭风散文集《山溪和海岛》的文章,题为《祖国海山的颂歌》。其中,有句话概括了郭风散文特色:“作者取景很入画,用字很精练,声调铿锵,最突出的是作者喜欢用重复的句子,很像诗歌中的叠句,使人读了得到一种愉快的节奏感。”(见1960年10月30日《文汇报》)

郭风自己也曾在1986年第一期《随笔》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游记散文》写作体会的文章。其中提到,《泉州日记》等“乃是经过多年的体验、观察后所得的感受”。《中原四题》、《福安三题》等“则是用抒情的、短散文的构思以表达旅途的感受”,这里所谓的“短散文”,我想应该算是“小品文”。也许大家想不到,这些记游小品是郭风晚年所作,难能可贵!正如他针对“个别长者称,游记是作家游山玩水之后的所作”的观点,所发自肺腑之言:

“作游记散文,需要以全心身来拥抱祖国土地,山水,以全心身关注周围的事事物物,以至关心云彩、花朵、蝴蝶、蜻蜓的飞翔,鸟的歌唱。真正写好游记作品者,其学识广博,有卓见。真正写好游记作品者,需要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动植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等。真正写好游记作品,需要美丽的感情,需要有一座美丽的心灵。”

他还说,游记文学不是轻松可为之,而是“一种极为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对老年人说,更需要勇敢和坚毅”。

记住郭风的经验之谈,以全身心的拥抱和关注,以美丽的心灵和感情,以不畏艰辛的勇敢和坚毅,去创作记游小品,去欣赏记游小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