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1|回复: 11

第十一回 拍案舒千秋浩气 苦吟开格律诗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5 1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格律诗纪事
第十一回    拍案舒千秋浩气  苦吟开格律诗风
                                                                                        死水吧

----------------------------------------------------------------------------------------------
                          
                                 
话说1946711日晚,积极筹备成立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奔走呼号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715日,李公朴殉难报告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会上,特务起哄捣乱,闻一多十分气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表示他要像李公朴一样,为了祖国的民主和平,“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5点多,他就在家门口被数名特务前后狙击,后脑、胸部、手腕连中十余弹,当即倒在血泊中。闻一多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追求民主和平的光辉篇章,用生命和鲜血抒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千秋浩气!
闻一多,189911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他和当时许多诗书传世封建家庭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但受维新思潮影响,思想比较开放,因此在北京清华学校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即1912年冬,就送13岁的闻一多报考了这所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闻一多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起,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被选为全校学生领导机构“清华学生代表团”的成员,分工负责文书工作,参与起草了许多文件,其中包括清华在这次运动中的最早实录──《清华学生代表团开会记录》。这年7月,他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讲演。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闻一多受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观点影响,相信文化改造可以提高民众的素质。为此,他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等,联合发起了研究具形艺术的团体“美司斯”,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底艺化”进行社会改良。他的新诗创作,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的第一部新诗集《红烛》,大部分作品便写于此时。
19228月,闻一多进入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1923年,他转学到科罗拉多大学艺术系;1924年,又到了纽约艺术学院。1924年秋,还在美国的他和罗隆基、何浩若、吴景超、潘光旦、吴文藻、梁实秋等清华留美学生发起了一个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其宗旨是“对内实行改造运动,对外反对列强侵略”,以谋取中华人民的政治自由发展、经济自由抉择、文化自由演进。
回国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筹备创建,闻一多被聘为教务长,赵太侔、余上沅也被聘为教授。在他们三人的多方奔走努力下,艺专终于增添了戏剧系。中国著名戏剧家洪深说:艺专戏剧系的建立,是中国“视为卑鄙不堪之戏剧与国家教育机关发生关系之第一朝”。
不过,闻一多最不能忘怀的还是诗歌。19264月,他与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以《晨报·诗镌》为阵地开展新诗格律化试验。他发表了《死水》、《诗的格律》等诗作和理论文章在新诗界率先打起了新格律诗的大旗,和徐志摩、饶梦侃等一起为追求新诗艺术化的格律同人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一多进行新诗格律化试验,以追求新诗艺术化为目标,努力创作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使新诗成为能够超越古典诗词曲的用白话创作的新格律诗。
1、闻一多的新诗探索开始于清华读书期间,他最初的主张,是围绕新诗要不要具备一定形式这一问题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诗歌创作的专用术语,它既包括外在的视觉感受,如诗行的结构、诗句的排列和均齐等,也包括听觉的效果,如节奏、韵律等。
1921年年底,闻一多在清华文学社作了一次关于诗歌艺术形式的研究报告,继续并深化了半年前开始的艺术探索。研究报告只留下一份英文提纲,题为“A Study of Rhythm in Poetry”,自注汉译《诗底音节的研究》 。对照汉英题名可以见出,闻一多所使用的音节这一概念,源自通常译为节奏、韵律的“rhythm”,而非语言学意义上的“syllable”——以后,闻一多似乎也一直是在音韵节奏的意义上使用音节这一概念的。从提纲的文本看,闻一多为这份研究报告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提纲不仅十分精细地论列了诗歌音节的分类、作用、特性,诗韵的韵位、韵式,以及诗歌韵律的最大单位——诗节,而且对音节这一研究的元范畴,不仅从文学,而且从生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甚至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做了比较深入和比较开阔的理论溯源。且提纲所列参考书目,亦有23种之多。这就为他创建中国新诗“标准”的工作,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9223月,他完成了诗歌理论论著《律诗底研究》。闻一多认为,在参借西法以改革诗体的同时,还必须辩证地对待被改革的诗体——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其当改者则改之其当存之中国艺术之特质则不可没。研究律诗,正是为了发掘诗歌形式理论的中国艺术之特质,以确立拟创建的中国新诗标准的本土文化背景。
1926年春天,闻一多联合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一批艺术上的同道,利用北京的《晨报副镌》,创办了共11期《诗镌》,进行了一次中国新诗标准化”——格律化的可行性论证。《诗镌》第7期刊发了闻一多的论文《诗的格律》,把新诗格律形式理论引向更开阔也更具体的范畴。在这篇堪称新诗创格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闻一多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美理论,即诗的艺术实力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新诗的格律形式作了具体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美学设计。这一精深的美学构想,是他多年来关于新诗艺术形式思索的结晶。闻一多一直在寻求、锻造这种标准的,通行的,能为诗人们普遍接受,在约定俗成的束缚中充分发挥艺术表现自由的艺术脚镣,最终如愿以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并非空穴来风,也非凭空噫语,它是建立在对于外国格律和古典格律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的基础上的。
十四行诗(sonnet)是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历史悠久,相对凝练、成熟的格律诗体。19216月,他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中,就注意到所评介的一首诗作的行数、音节、韵脚完全是一首十四行诗(sonnet,并说自己的一首诗作《爱的风波》也试图用这个体式来写,但不成功。后来又用十四行及其变体写了几首,以供诗体创新的试验,在次基础上,他写了研究十四行诗的专文《谈商籁体》,并根据十四行诗的原文sonnet的读音将其音译为商籁 成为新诗之初第一个介绍外国诗体“商籁体”的人。
19223月闻一多完成的《律诗底研究》,内容主要于分析和总结中国古代律诗的特点和规律,如律诗的定义、溯源、组织、音节、作用、辨质、排律等。目的是为了阐明古代律诗中存在着包括形式在内的大量养料,等待着新诗人们去汲取。
对于传统格律,他主张保存中国艺术之特质,当革新的革新,当保留的保留;对于外国格律,他主张参借西法以改革诗体。吸收中外格律的精华,创作具有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艺术上超越古典格律的新诗。
3、闻一多作诗,精心组织章节,费心雕琢词句,达到了“捻断数茎须,吟安一个字”的境界。
别人作诗,拿到一块材料随意安排一下便成功了一件作品,闻一多作诗则把词句放在炉中锻炼,取到砧上锤敲,务使一个个的字都闪出异光,一句句的话都发出音乐似的响亮。

(1)
字法如“这样肥饱的鹑声”之“肥饱”二字,“一夏的荣华,被一秋的馋风扫尽了”之“馋”字,“萑泥到处啮人鞋底”之“啮”字,“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之“偷”字,“他从咬紧的齿缝里泌出声音来”之“泌”字,“在方才淌进的月光”之“淌”字,“好容易孕了一个苞子”之“孕”字,“绿纱窗里筛出的琴声”之“筛”字。
(2)句法如“高步远踱的命运”,“月儿将银潮密密地酌着”,“神秘的生命在绿嫩的树皮里澎涨”,“一气酣绿里,忽露出一角汉纹式的小红桥,真红得快叫出来了”,“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一幅蓝色的谜语”,“游到被秋雨踢倒了的一堆烂纸似的鸡冠花上”,“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3) 音韵如“年来年去一滴思乡的泪/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2-15 10:09 编辑

闻一多的新诗有:
《红烛》包括新诗103首。19239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
《死水》包括新诗28首。19281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真我集》包括诗作15首。
《集外诗》包括新诗27首。
《译诗》包括译诗32首。
读闻一多的新诗,能感到西方诗歌的影子,感受更深的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即便是译诗,我们看到的也是现代新格律体。个别诗作尽管艺术上还欠成熟,但整体来看,他的诗作仍然不失为现代格律研究的金矿。
曰:闻一多为新诗打出了格律的大旗,他的主张是在对西方诗歌的格律和古典诗歌的格律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为此主张进行了各种新诗形式的实践,开创了格律诗风。在格律的大旗下,此后几代人为新诗格律的建立,呕心沥血,终不悔改,为新诗的繁荣不懈努力。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并非无源之水,它既有闻氏自己的思索,也吸取了新诗同仁的探索成果,是诗人们共同探索的结晶。之前诗人们已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诗的格律》中也有前辈诗人和同仁的心血。
闻一多一生追求完美,前半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后半生追求政治的完美。无论追求艺术,还是追求政治,他都是情绪昂扬的战士。生命诚可贵,艺术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闻一多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最高理想!
      正是            国家有幸诗不幸
                格律大旗自飞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一:
诗歌节奏的研究①
闻一多
       

I
、定义

A
.“节奏”一词的来历

B
.节奏的两个含意

1
.拍子

2
.韵律
    Ⅱ、生理基础   

A
.脉搏跳动

B
.紧张和松弛

c
.声波和光波
    Ⅲ、证据

A
.日常生活经验

B
.原始人

C
.儿童
D.疯人
、特性

A
.节奏的组成因素

1
.时间

2
.重音

B
.节奏的美学基础

1
.一致——关于“清一色”的理论

2
.变化——关于多种趣味的理论
V、作用

A
.实用性的

1
.个人的

a
.联结记忆

b
.引起注意

c
.节约精力

2
.社会的

a
.协同作用

b
.情感的一致

B
.美学的

1
.整体的重要性

2
.一致中的变化

3
.注意力的悬置

4
.结构的框架
Ⅵ、自然界的节奏
Ⅶ、各种艺术中的节奏


A
.渊源

1
.适应自然

2
.摹仿自然
B.分类

1
.音乐的节奏

2
.舞蹈的节奏

3
.诗歌的节奏

4
.造型艺术的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Ⅷ、诗歌的节奏

  A.有关诗歌节奏的争论

   1.争论的双方

    a.反对的一方

    b.赞成的一方

    2.争论是如何发生的

    3.仅仅是理论上的冲突

  B.诗歌节奏的分类

    1.内部的

    a.韵律

    2.外部的

    a.韵脚

    b.诗节

    3.总的效果

  c.诗歌节奏的作用

    1.作为美的一种手段

    a.一致中的变化

    b.完整感

      (1)完整

      (2)永恒

    c.克服困难所得的喜悦

2.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

    a.各种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

    (1)儿童的

    (2)野蛮人的

    (3)疯人的  

    b.他们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1)身体的摇摆动作

    (2)有节奏的发声

    c.文明的效果:

    (1)舞蹈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

    (2)唱歌强调旋律与和声

    (3)用修辞方式,而不用韵律方式来朗诵诗行

    d.但自然的本能仍然存在

    (1)情感对节奏的作用

    (a)情感产生节奏

    (b)情感破坏节奏

    (2)节奏对情感的作用

    (a)节奏传达情感

    (b)节奏激发情感

    (c)节奏缓和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3.作为凭借想象加以理想化的一种手段
  a.诗的节奏促进想象的飞驰
    (1)刺耳的、不和谐的散文不利于达到这一目的
    b.诗的节奏提供一种产生特别崇高的想象力的工具        -
   (2)散文在试图运用一种特别崇高的浮想联翩的风格时,往往会失败。其结果则成为:
    (a)荒诞
    (b)笨拙
    c.诗的节奏用以下方式改变粗糙的现实
    (1)使现实和谐、美化
    (2)表现现实的普遍意义
        歌德的论证,
D.诗歌节奏的特性
  1.三种成分    。    ’
    a.音量
    b.重音
    c.字②或音节
  2.与音乐节奏相比较
  3.与散文节奏相比较
E.韵
  1.韵的功能
    a.旋律
    b.组成部分的布局
    c.与短语的关系
    d.预期效果的满足
    e.恢复想象力的活动
  2.韵的分类   
    a.按用韵的位置分
    (1)脚韵
    (2)头韵
    (3)中韵或内韵
    b.按韵的性质分
    (1)完全的或同一的韵
    (2)阳韵
    (3)阴韵
F.诗节    +
  1.意义——一般公认诗节为诗歌韵律的最大单位
  2.诗节以下列因素为基础
    a.修辞句
    b.旋律句
Ⅸ、自由诗
  A.妄图打破规律
    1.在排字形式上对诗节的影响
    2.文字游戏    ,    、
    3.在抛弃节奏方面的失败
  B.目的性不明确
  C.令人遗憾的后果
    1.平庸
    2.粗糙    。
    3.柔弱无力
x、中国诗歌中的节奏
参考书目
1.《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  
2.《不列颠百科全书》
3.朱里•贡巴里欧:《音乐,及其规律和演变》
4.布里斯•佩里:《诗歌研究》  
5.西蒙斯:《英国诗歌的浪漫主义运动》
6.雷蒙德•麦克唐纳•奥尔登:《诗歌引论》  
7.《艺术世界》   
8.《世纪词典与百科全书》   
9.乔治•桑塔雅纳:《美感》   
10.伊尔约•希鲁:《艺术的起源》   
11.吉•贝尔格•艾森韦恩I玛丽•艾莲诺尔•罗伯茨:  《诗歌格律的艺术》
12.胡适:《尝试集》   
13.克拉默一宾:《玉琴集》
14.阿瑟•魏里:《一百七十首中国诗》
15.丹尼尔:《为诗韵辩护》
16.威廉•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
17.布切尔:《亚理斯多德关于诗歌和艺术的理论》
18.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文学生涯》
19.菲立浦•锡德尼:《为诗辩护》  t
20.古默尔:《诗学手册》
21.阿诺德•贝内特:《论文学鉴赏力》
22.胡适:《谈新诗》
23.纳尔逊:《诗歌精义》
(聂文杞译,1984年1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译者附记: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清华文学社所作的一次报告的提纲的汉译,原提纲是用英文写的。此译文系根据他的手稿复印件译出。手稿上注明作报告的日期是12月2日,未注年份,推算当为1921年。提纲原名A Study of Rhythm in Poetry。英文题名的下面附有作者用较小的字体写的汉译题名:《诗底音节的研究》。作者当时把英文"Rhythm”一词译为“音节”(声音节奏的简称),而现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译成“节奏”;目前“音节”一词则是指“Syllable”(一个元音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组成的语音结构最小单位)。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译者仍按目前的一般译法译成“节奏”。《提纲》所附参考书目系闻先生准备报告时所用。他在手稿中列出,附在《提纲》之前,现按目前一般惯例.移至《提纲》之后。此文曾请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校阅,特此致谢。
    ①本篇据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的《闻一多论新诗》排印。
   ②字(character),是指汉语的“字”。——译者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2-15 10:22 编辑

谈商籁体①

闻一多


    梦家;  商籁体读到了,印象不大深,恐怕这初次的尝试.还不能算成功。这体裁是不容易做。十四行与韵脚的布置,是必需的,但非最重要的条件。关于商籁体裁早想写篇文章谈谈,老是忙,身边又没有这类的书,所以没法动手。大略的讲,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非遵守不可,那便是在第八行的末尾,定规要一个停顿。最严格的商籁体,应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一小段,或以前四行为一小段,末二行为一小段。总计全篇的四小段。(我讲的依然是商籁体。不是八股!)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第四合。讲到这里,你自然明白为什么第八行尾上的标点应是“。”或与它相类的标点。“承”是连着“起”来的.但“转”却不能连着“承”走,否则转不过来了。大概“起”“承”容易办.“转”“合”最难.一篇的精神往往得靠一转一合。总之,一首理想的商籁体,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你试拿这标准去绳量绳量你的《太湖之夜》,可不嫌直一点吗?至于那第二行的“太湖……的波纹正流着泪”与第三行的“梅苞画上一道清眉”,究竟费解。还有一点,十一、十四两行的韵,与一,四.五,八重复,没有这种办法。第一行与第十四行不但韵重.并且字重,更是这体裁所不许的。“无限的意义都写在太湖万顷的水”一一这“水”字之下,如何少得一个“上”字或“里”字?我说破以后,你能不哑然失笑吗?“耽心”的“耽”字,是“乐”的意思(《书经》:“惟耽乐之从”)。从“目”的“虎视眈眈”的“眈”也不对。普通作“单心”,也没有讲。应该是“担心”。犹言“放不下心”。“担心”这两字多么生动,具体.富于暗示,丢掉这样的字不用,去用那无意义,无生气的“耽心”,岂不可惜?音节和格律的问题,始终没有人好好的讨论过。我又想提起这用字的问题来,又怕还是一场自讨没趣。总之这些话,深的人嫌它太浅,浅的人又嫌它太深,叫人不晓得如何开口。
    .       一多。二月十九夜,青岛。
①        本篇原载1931年4月《新月》第3卷第5、6期合刊。



均齐

闻一多

若如西人所说建筑是文化底子宫,那么诗定是文化的胚胎。中国艺术中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中国底这两种艺术底美可说就是均齐底美——即中国式的美。因为地理上中国底山川形势是极整齐的。我们的远祖从中亚细亚东徙而入中原,看见这里山川形势,位置整齐,早已养成其中正整肃底观念。加以其气候温和,寒暑中节,又铸成其中庸底观念。中庸原是不偏不倚之谓,其在空间,即为均齐。原来人类底种种意象——观念——盖即自然底种种现象中所悟出来的。我们的先民观察了整齐的现象,于是影响到他们的意象里去。也染上整齐底的色彩了。这个意象底符号便是《易经》里的八卦。他表现于智、情、意三方面的生活,便成我们现有的哲学、艺术、道德等理想;我们的真美善底观念之共同的原素(即其所以发育之细胞核)乃是均齐。如今便就这三方面次第论之。
    A.我们的形而上学当然以《易》为总汇。他的道理都是从阴阳(或日乾坤,刚柔)两个原力变化出来的。《易》所谓“两议”、“四象”、“八卦”,其数皆双。双是均齐底基本原素。“正”、“负”之名亦见于西方,但究不如中国底“阴”、“阳”用得普遍。便是中国的道术、医理等艺也都是傍着这两个字演出来的。《易》理不独是整齐,而且是有变异的整齐;这也可于八卦里看得出。
    B.中国的伦理观念也不出均齐底范围。梁漱溟先生讲:“孔子的伦理实寓有他所谓挈矩之道在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总使两方面调和而相剂,并不是专压一方面的……”梁任公先生以“相人偶”来解释“仁”字,同这个意思正合。两家底说法都与均齐之义相联。至中庸之义,前已稍论。孔子赞美大舜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又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又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梁任公先生底训释.见《国学小史》)这都讲道德的真理必须从两端推寻出来。这样看来.中国底伦理也是脱胎于均齐之观念的,所以可说是均齐的伦理。
    c.《易》日:“以制器者尚其象。”种种器物原来不过是前述的“意象”底具体的仿本。艺术就广义而言,本概括一切人为之物,所谓“器”者是也。我们知道均齐的美在中国艺术品中表现得最圆满。这个无非因为均齐底观念浸透了中国人底脑筋。举一个最寻常的例。走进随便一个人家庭堂上去.总可看见那里的桌椅字画同一切供设的器物总是摆得齐齐整整地,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毫不紊乱;而且这些器物又多半是正方形的。更大的象房屋亭阁底布置同形体也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在前边说中国建筑同诗最能代表均齐之质。再看中国字底形体又是方的.而均齐者几居三分之二。在篆文里这种原质尤为显明,如:

                 

   
             其在文学,律诗正是这个均齐底观念底造形。至于律诗之体制,在形式上,在意义上,何以无一部分不合均齐底原理,则已具论在前。还有律诗于均齐中复含有变异之一点。亦已散见于上文,今皆不赘述。
综观上述,均齐是中国的哲学、伦理、艺术底天然的色彩,而律诗则为这个原质底结晶.此其足以代表中华民族者一也。
           
                                        ——节选自《律诗底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二: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索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俊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洗衣歌

闻一多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遍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爸爸   是洗衣裳的吗?”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白水耍不出花头来,
  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
  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
  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
    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底风波    H.S.L

闻一多


我戏将沉檀焚起来奉祀你,
却不知道他会烧的这样烈;
他的精诚化作馥郁的异香,
那些渣滓——无非是猜疑和妒嫉,
你的接吻还没有抹尽的——
布作一天云雾,障瞎了我的眼睛;
我看不见你,怕的不得了,
便放声大哭,如同小孩掉了妈妈。

“丑的很,不要怕了,我还在这里。”
我听到一个微柔的声音讲,
同时又听到你的心如雷地震荡。
你又笑着说.“好!我得了个好教训!”
但是,我的爱,这种“恶作剧”怎好多演?
到如今你的笑何曾把我的泪晒干!

              1921年5曰20日
              原载《清华周刊》220期

樱    花

译郝思曼诗

闻一多

    最可爱的如今是樱花,
    鲜花沿着枝枒上悬挂,
    它站在林野的大路上,
给复活节穿着白衣裳。

    算来我的七十个春秋,
    二十个已经不得回头,
    七十个春减去二十个,
可不只剩下五十给我?

    既然看看开花的世界,
    五十个春说不上多来,
    我得到林子里去望望,
    那白雪悬在樱花树上。
原载1927年1 0月8日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周刊》第五期



像拜风的麦浪

译Sara Teasdale

闻一多
    像拜风的麦浪
        在海滨的沙地里,
    跟着暴风叫唤
        不歇气;

    像拜风的麦浪
        拜倒了又竖起来,
    我的头在苦恼里
        也能抬;

    轻轻的,整天里,
        整夜里,你且听我,
    把我的悲哀都
        变作歌。

  ——原载1927年10月29日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周刊》第8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0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一多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追求民主和平的光辉篇章,用生命和鲜血抒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千秋浩气!
---------单单这人格的力量,就没有人能出其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