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6|回复: 1

值得推行的另一种“双轨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 17: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右任关于诗词音韵的真知灼见》续篇
《于右任关于诗词音韵的真知灼见》一文写就后,我曾在若干个论坛、博客、QQ群广为发布,许多诗友纷纷表示认同,使我颇感欣慰。微斋先生还跟了一诗《有感于平水韵》:
七百年来韵流长,语音演进可商量。
乞得诗家新艺匠,不随平水也铿锵!
黔江阿蓬江中学罗国全老师还兴趣盎然地与我就此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谈到自己在诗教在的一个做法,使我非常高兴,这就是续写此文的动因。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罗老师。他是全国诗教先进单位阿蓬江中学阿蓬江诗社的专职指导老师,主编《阿蓬江诗报》,培养了不少小诗人,为弘扬中国诗文化做出了贡献,我深信不管他们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学诗的经历一定能对这些小诗人的人生带来良好的影响。我曾到阿蓬江中国考察诗教工作,获赠多期《阿蓬江诗报》,深为那里浓浓的诗文化气氛所打动,还为诗报上的佳作写过推介文字。
那么,他在诗教中采用的什么做法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指导学生创作使用新声韵,诵读故人作品用古韵。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双轨制”,我以为值得推而广之。
道理很简单,指导学生在创作中使用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绳的新声韵,就与语文教学密切结合,事半功倍,无须多费唇舌,即可凑效。这从《阿蓬江诗报》发表的大量作品可以得到印证。
另一方面,许多人读古人诗词,往往会感到迷惑:觉得古人写诗有时候怎么不押韵呢?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古音韵知识,按照古音才能读出韵味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过大诗人艾青闹过的一则笑话:为了证明新诗不押韵的合理性,他竟说陈子昂的名作《登幽州台歌》就不押韵嘛。诗短,不妨照录如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是的,按今音“者”与“下”怎么押韵呢?但是如果知道,在这里“者”应读如“zha”,就不至于贻笑大方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再看:斜,今音读“xie”,而古音读xia,我们今天念诵杜牧的《山行》,就必须读“斜”为“xia”,否则就又与下句的“有人家”不押韵了。再看宋之问的《早发始兴江口玉虚氏村作》是一首五言排律,韵字依次为:台,开,苔,回,哉,灰,菜。其中的“回”、“灰”均应按古韵读如“huai”,否则就又会以为“不押韵”了。
这样的情形,我相信在吟诵古典诗词的时候都会遇到。只要了解古韵,照古音去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阿蓬江中学的诗教工作会取得那样优异的成绩呢?其奥妙端在这样的“双轨制”:罗老师交给学生一些古音韵知识,是他们在诵读中能够充分领略传统诗词音韵之美;而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则叫他们使用新声韵,从而减少了学习的困难,使之易于表达其心声。
因此,我要大声疾呼:这种“双轨制”好得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14: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双轨制”好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