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5|回复: 1

●卷首语:走进中华新诗的大观园----《现代诗人诗选》(II)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1 2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首语

   走进中华新诗的大观园

----《现代诗人诗选》(II)序言

    □任雨玲

     中国现代诗歌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现代品格,这种现代品格来自外来诗潮的民族化转换与民族传统诗歌的现代化改造,是这种双向交融的结果。80年代中后期与90年代出现的平民化、口语化、泛抒情与讽喻化、虚构现实与反向修辞等,无不都是我们反观20世纪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的透视点;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化探索是多角度、多层次意义上的。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而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文字的表现力造成了极大的束缚,往往难以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难以表达人们的真实思想或感情。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汲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图形诗、微型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王光明教授在《自由诗与中国新诗》一文中指出:中国新诗运动中对自由诗的理解,是以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为背景的。在五四“新诗革命”之前,对诸如朗费罗(Henry Longfellow, 1807—1882)、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雪莱(Percy Shelley, 1792—1822)、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普希金(AлeкcaндpCepreeвичПyшкин, 1799—1837)、裴多菲(Petofi Sandor, 1823—1849)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已经有过不少翻译或介绍。而被胡适称之为“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的译诗《关不住了》,也是一首表现爱情的强烈自由的浪漫主义作品。更不用说郭沫若的自由诗了,诗人自己就说过直接受益于朗费罗、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歌德(Johann von Goethe, 1749—1832)和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
    当然,浪漫主义诗歌不全是自由诗,近代国人用汉语译诗,早期用文言与中国古代诗体翻译外国诗时,往往把它们变成了中国诗;而后来用白话文翻译外国诗,又给人以国诗似乎都是自由诗的印象。名符其实的自由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也很巨大,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尤其是惠特曼的自由诗和象征派、意象派的自由诗。
    我们应当把自由诗视为现代汉语诗歌的诸多形式之一,一种有着承担了新传统、探索未来功能的桥梁性的诗歌形式,却不宜将其看成是新诗的至尊形式,从而替代其它形式的探索。我们必须打破“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绝对观念,防止形式与语言运用的二元对立,我们要正视自由诗的可能和局限,改变格律探索的长期压抑状态,形成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格局。事实上,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并存,有助于诗歌内部的竞争和参照系的形成,从而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保持“诗质”与“诗形”探索的平衡:自由诗在弥合工具语言与现代感性的分裂,探索感觉意识的真实和语言的表现策略方面,积累了新的经验,在诸多方面可以为形式探讨的危机提供解困策略;而格律诗对语言节奏、诗行、诗节的统一性和延续性的摸索,则可以防止自由诗迷信“自由”而轻视规律的倾向。

中国格律体新诗专家、著名诗人晓曲先生在《新诗审美规范概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格律体新诗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初,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为代表的诗人群体进行了广泛的尝试、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以“新月派”诗人为主的创作群体。而闻一多在论《诗的格律》中所提出的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这三美的主张与音步划分的初探,则为格律体新诗奠定了最初的审美思想。后经一大批诗人的继续探索、实践与完善,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音韵和节奏对称为基础的独立诗体形式。


    如何达到审美共识?面对这一状况,国际诗歌音乐协会提倡大诗歌观,倡议包容现代新诗、古体诗词、民歌民谣、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致力于重建新诗与音乐的结合,让新诗能够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民间,大家和谐携手,共创现代中华诗歌的新辉煌。自此在国际诗歌音乐协会旗下的现代诗人网经过国家整顿网络、服务器搬迁、更换域名等一波三折的境况下隆重推出了《现代诗人诗选》(II),坚持艺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向,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辟了自由体新诗、格律体新诗、自律体新诗、散文诗及其微型诗栏目,另外还有传承古典文学的律绝词曲、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名家译作的《译海拾贝》;可谓五彩纷呈。其中有新中国体育工作的开拓者吾如仪老先生的古典诗词佳作,还有重出诗坛的诗人陈陟云的佳作,以及近几年活跃诗坛的诗人的优秀作品等。
    在诗坛纵横、网络林立的今天,现代诗人网在晓曲、任雨玲、张先锋、谭宁君等优秀管理人员的带动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多次举行重大活动。团结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家,推动诗歌与音乐艺术的交流和合作,参加国际艺术活动,增进同世界各国诗人、音乐家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和交流;发现、促进和培养世界各国家、各民族诗歌音乐创作、评论、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坚持诗歌与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提倡题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多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继承和发扬汉诗优秀文学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诗歌、歌诗及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优秀成果,鼓励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多出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讴歌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崭新风貌和辉煌成就,现代诗人网于2009年9月至10月底成功举办“与祖国同行”大型征文活动,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达到审美共识。
    为了进一步把“现代诗人网”搭建成为国际化网络交流平台,激发广大会员的创作热情,加强作品交流,提高作品质量,增进海内外广大诗人和文艺家之间的友谊,还举办了国际性【同题诗】,得到海内外诗人朋友的积极参与。
    为支持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五周年庆祝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会员的创作热情,加强作品交流、推动诗学领域对于中国新诗格律的探索,增进海内外广大诗人和文艺家之间的友谊,举办了国际性【咏格律树新风】创作比赛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现代诗人网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是:邱士友、马德荣、李长空、张斌、北城、廖松涛、史业环、庞荣、张玉书、刘锦文、谭轼、王九大、高臣等。
    网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如蔡友元、李治国、高臣、邓清福、刘锦文等一批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优秀版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计较个人得失、坦诚交流、无私奉献的管理人员,网站才得以平稳发展,欣欣向荣。

  三


    新时期以来,在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下,我国的新诗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诗坛上旗帜如林,流派纷呈,格局多元。由于题材上、风格上和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由于各个诗人对自身不同审美观点下的独特追求和执着爱好,使新诗在艺术美学上表现出各自特色的婀娜风姿。
    国内中间代代表性诗人之一的陈陟云,是一位低调内敛的诗人,北大毕业后,游离于诗歌之外十多年。笔者认识陈陟云先生是源于诗人海子的情结,他的诗歌深沉、平稳、细腻,成色纯正,一定程度上带有哲学的光芒和宗教般虔诚的色彩,代表了一代人对诗歌苦苦的研究和追寻。本期刊登了他的《九月的忧伤》:“雨并不希奇/当今世界的思念却是非常的希奇/被刀刻过的幸福写在其中/像一幅版画,让空间开阔起来/肉体内绽放的花朵,分离于途中的景色/光线的明暗,决定事物的本质/以接近真相的伤感/使时间法则把一盘棋局取消/并重来。/加法当然会促进世界的完美/乘法却让两个世界擦身而过”。这富有哲理的哲学诗句,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微型诗人伊凡先生的《落叶》有如此诗句:“凉风清晰了辛酸的回忆/放飞的情意/ 殉葬金秋”。以《落叶》为题的很多,伊凡的这首让读者眼前一亮.“凉风清晰了辛酸的回忆”虚实交融,“辛酸”是落叶潜意识里应有的情感;“放飞的情意 ”不言伤悲,还有些许浪漫的色彩;“殉葬金秋”是喜与悲交织的心情,丰收果里也有自己的辛勤付出!微型诗里要表达一种复杂的或矛盾的心情是很难做到的。这首诗也许是较好的探路之作。正如伊凡先生在谈及微型诗歌艺术的时候说:“微型诗是高雅精微的文学艺术,簡洁、生动、明快、精炼,是微型诗表达的要求,它也是使有限的文字獲取无限诗意的基本功。”
    北京诗人廖松涛是目前在诗坛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既有石头的内质,也有飘逸的外表,朴拙又不失灵秀,读起来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意外的惊喜。“让风搂着成千上万的植物/搂着瀑布似的长发/跳起生活的舞蹈/我要枕着这动感的节拍/悄然入睡。/让我的梦/随着你超薄的裙摆/翩翩起舞”。读着这《秋蝉奏鸣曲》,又何尝不是一种简单和纯净的境界呢?
    “嫩芽的清香/随细雨站起排队/映山红的烂漫/彩霞一样飘荡成山野的富贵/小草的香醇/带动泥土黑黝黝的美味/沁入我的肺腑/把我的神思带向浩渺的宇内/我的嗅觉和听觉/与这北国的原始森林合一/落叶的筋纹里/流淌的汁液/是祖先滚烫的汗水/我的诗情也在澎湃/把和谐的向往装进激动的心肺……”这飘逸的诗句,散发着清新的墨香,就是来自大兴安岭诗人邱士友的诗篇《行走在诗意田园的山间》。他的作品如取日月之精华天然而成,玉石一般,无需刻意雕琢打磨,却晶莹剔透,毫无娇柔造作之感,如那山间流淌的小溪,自由、流畅、奔放、执着,似不饰粉黛的田园风光、自然、明快、清新、芬芳……
   中国新诗,百年探索,有了真正的审美共识,那就真正达到殊途同归了,有了审美共识,真正的诗人就会集中心志在思想情感、语言艺术上用力,写出时代需要的华章;真正的读者就会虔诚地回到诗美的殿堂,与诗者之心灵和谐共舞。
    “皈依缪斯的共同话题/乡土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想不到竟没有距离/炎黄的血脉流畅普天下”大爱小爱,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融合,诗句的切入点自然,提升全篇的主题,无需太多的语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浮云万里传一曲新格律佳话/诗情画意填满了浅浅的海峡”,这是诗人张先锋先生赴台传播中国格律体新诗的感人诗句“传一曲新格律佳话”由此寓意中国格律体新诗传播到海峡,这一细节的描写恰到好处,借喻大陆文化的传播者。在当前诗坛乱云飞渡,近似枯萎的情况下,此乃“佳话”也,进而便会有“诗情画意填满了浅浅的海峡”。久久令人回味……张先锋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诗心跳跃,文辞优美,音韵铿锵,读之荡气回肠,令人陶醉,有西人惠特曼、吾华何其芳散文诗之风度,洵抒情诗之佳构也。
    《现代诗人诗选》(II)还收录了年逾古稀的翻译家黄新渠先生和美籍华人科技工作者、诗人、艺术家非马先生的双语诗篇,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万龙生先生和王端诚先生的译作,楚辞专家黄中模先生和翻译家(美)X.L.WOO教授的力作,还有优秀中青年诗人晓曲、张先锋、任雨玲、李长空、谭宁君、王磊、伊凡、马德荣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译海拾贝》之酿制,也要真诚感谢翻译界前辈何功杰教授、(美)X.L.WOO教授、双语诗人王磊和青年翻译家李景琪先生、赵彦春教授,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给予翻译和译校。
    《现代诗人诗选》(II)从筹划到出版历时一年,其间倾注了编辑部全体人员大量的心血。收录了96 位诗人的119篇作品,总的特点是诗人们深入实际,热爱生活,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四
   
“都晓风光居险处,八方一集期牙人。”正如国际诗歌音乐协会会长黄乃强先生在《迎接中華詩歌的新輝煌》一文中所言:“中華民族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民族復興與振興。民族的大復興必然伴隨文化的大繁榮。「唐詩」、「宋詞」誕生于唐、宋經濟、文化的大繁榮。包括祖國兩岸三地和海外華人在内的當代中華民族的大振興,其深度與廣度,無疑會超越唐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詩歌也將隨著當代這場民族大振興,而迎來一個比「唐詩」、「宋詞」更加輝煌的新繁榮。”
    走进现代诗人,走进中华新诗的大观园,《现代诗人诗选》(II)宛若一棵幽绿的劲松,在希望的原野上傲然屹立,四季常青。

    由于书中大部分作品以网站选稿为主,当代不少优秀诗人的作品难以一一入选,寄望于窥一角可见一斑。加之,编辑水平所限,难免偏颇,热情欢迎各路方家批评指正!
     真诚感谢海内外所有支持帮助我们的朋友们。

( 写于2011-08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22: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

节奏问题是现代新诗格律的核心问题,百年来中国现代新诗格律的探索大多集中在节奏问题上,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然缺乏基本的共识。这里略谈一点浅见。

什么是节奏?西南大学陈本益教授在《汉语诗歌的节奏》一书中的定义是:“诗歌节奏,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这当然是比较准确而科学的论述。但是该如何去理解呢?
我曾经找寻过现实生活中的节奏形式。
小时候,磨坊里长年累月响着一种单调的声音:“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可遇到高兴时,竟然能够在这种连续的单调声中,听到自己喜欢的响声:“嘭—嘭嘭—嘭—嘭、 嘭—嘭嘭—嘭—嘭、 嘭—嘭嘭—嘭—嘭……”。孩童时的思维是懵懂的,现在想来,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音响形式不就是节奏么?
现在大街上的手鼓店为了招徕顾客,不仅放着婉转的流行音乐,时髦的姑娘还要随着乐曲“嘭嘭”地敲着手鼓,仔细听来,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音响形式不也是节奏么?
既然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音响形式就是节奏,那么新诗格律的节奏究竟是什么呢?

通俗地说,节奏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一个(或者一组)声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动态过程。新诗格律要探讨的是怎样形成新诗的语言节奏,也就是怎样形成这个规律性极强的动态过程。这方面前辈们的探索已经相当深入,闻一多主张音尺说,何其芳主张(音)顿说,孙大雨主张音组说,许霆、鲁德俊主张音顿意顿说等等。在我看来,他们说法虽然不同,但论说的角度大致相同,主张大致相当,只是由于他们缺乏共同的语境,就形成了使用不同的话语系统,述说着相同的问题这样的尴尬状况。
这共同的语境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语法系统。
我们知道,新诗一般是由诗节构成的,诗节是由诗行(诗句)构成的(有的一行就是完整的一句诗,有的几行才能构成完整的一句诗),诗行是由词汇和短语构成的。其中的“句子”(诗句)、“短语”、“词汇”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专用名称,显然也是构成新诗语言的基本要素。新诗理论家脱离了这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通用的专用名称,而各自独创出特有的名称,如“音尺、音步、音顿、音组” 等,并以此为基础,来阐述新诗格律的节奏理论,故此百年来对于节奏的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若仔细考察“音尺、音步、音顿、音组、意群”等的涵义,应该等同于词汇或者短语。试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孩子们/ 惊望着/ 他的/ 脸色 // 他也/ 惊望着/ 炭火的/ 红光’, 这里每行都可以分成四个音尺,每行有两个‘三字尺’(三个字构成的音尺之简称,以后仿此)和两个‘二字尺’,音尺排列的次序是不规则的,但是每行必须还他两个‘三字尺’两个‘二字尺’的总数。”
孙大雨在《格律问题:节奏和音组》中说:“我们运用音组——一些在时间上相等或近乎相等的单位底规律性的进行,去具体地体现以及感觉到节奏。”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或者说:“从顿数上来说,我们的格律诗可以有每行三顿、每行四顿、每行五顿这样几种基本形式。我们说的现代格律诗在格律上就只有这样一点要求:按照现代的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
许霆、鲁德俊在《我们的节奏观》中说:“节奏单元是‘意群’。这是根据意义相对独立和语调自然停顿划分出来的“时间的段落”,一般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诗行。”
既然新诗理论家独创出的新名称等同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专用名称,何不将其统一到这个大家都认可的系统中,在同一个语境中来探讨节奏问题呢?

新诗的基本单位是诗句(诗行),而构成诗句的要素无非是词汇和短语,也就是说,词汇和短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就形成了新诗语言节奏。
词汇如何形成节奏?根据词汇组合的特征,可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而单音、双音、多音词语的反复、有序出现即可形成动态的节奏。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边——苦——作舟
它的节奏模式为:
双音——双音——单音——双音
双音——双音——单音——双音
短语如何形成节奏?根据短语组合的特征,可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介宾短语等。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在诗节之中反复、有序出现,即可形成动态的节奏。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它的节奏模式为:
单音——偏正——偏正——偏正
动宾
单音——偏正——偏正——偏正
动宾
据上所述,我认为,词汇和短语是构成新诗语言节奏的基本要素,关注新诗理论的专家学者都应该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来探讨节奏形成的规律,而不再是自创新词,各自为战。

  新诗,无论自由体还是格律体,都讲究语言的节奏,并将之具体体现于分行的表象上,来区别于散文文体。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由体新诗诗行的节奏随意,没有规律;格律体新诗注重诗行节奏的规律性。试看下面这两首诗:
《傍晚》 张联
傍晚的牧羊人正背对落日
看着自己的影子
坐在茂盛的草丛中
身旁的羊铃叮当
呼吸身上
一天来
太阳的焦味好香
思索着迎面风的凉意
背对落日
看着自己的影子
草丛里叮当
耳梢里的一丝灼热
羊儿已走远
暮色在赤黄的土墙壁上
已经很低
《水歌》 向阳
干杯。二十年后
想必都已老去,一如叶落
遍地。园中此时小径暗幽
且让我们联袂
夜游,掌起灯火
随意。二十年前
犹是十分年轻,一如花开
繁枝。树下明晨落红勾雨
请听我们西窗
吟哦,慢唱秋色
这两首诗其实都很注重诗句的节奏,每行诗的节奏都是随意的,任由诗人的情绪自在飞翔。两者的区别也是很突出的,前首不分节,诗行长短不齐,情绪节奏缓急无序;后首分两节,第一节的节奏特征和前首差别不大,但第二节的节奏和第一节完全一致,在两节的相同位置上,相对应的词汇词性相同,相对应的短语结构相同。
仔细阅读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新诗自由体和格律体在节奏的追求方面所存在的根本差异。

现代新诗格律的节奏有何基本特征?现代新诗格律的节奏应该遵循相同结构的词汇(或短语)重复或对称等这样一种新诗语言节奏形式。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徐剑艺、韦苇在《试谈新诗的节奏》一文中论述道:“汉语新诗的节奏形式是由相同结构的重现(特别是在句尾)构成的。在不割裂意群的前提下,组织相同结构的音组,进行有对比效果的排列,如重复、对比、排比等,使之有规律的更迭起伏,也就是更大范围的相同质重(不只是相同质量的音节,而是音组)的重现来造成诗行间统一稳定的节奏。
由此可见,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词汇、短语的重复、对比、排比、对称等构成现代新诗诗行的节奏。它的基本特征是词汇、短语等在诗行与诗行之间、诗节与诗节之间呈现出一种规律性,使整首诗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首届年会上提出的“现代汉语格律诗应当具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的主张”,其中“鲜明和谐的节奏”正是新诗格律节奏规律性的精要概述。
新诗格律节奏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词汇、短语在诗行之间、诗节之间的重复、对比、排比等,包括并列式节奏、交叉式节奏、包孕式节奏等形式。
(一)并列式节奏:常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词汇、短语在连续的两行以至数行,两节以至数节间重复、对比、排比、对称等。
  循着 帝王游冶的 御路,
  漫步 后妃宴乐的 皇苑;
  依然是 当年晶莹 碧水,
  仍旧是 昨日妩媚 青山。
  哪里有 赫赫翠华 仪仗?
  何处觅 悠悠笙歌 管弦?
  巍巍的殿阁 埋进 荒草,
翩翩的舞袖 融入 夕烟……
——浪波的《圆明园》
这里每两行诗,以词汇和短语为标志都形成较为工整的对称。其实新诗格律所要求的对称只要属于一般的对应即可,即只求大体相对,不必像对仗那样讲究平仄,这种节奏模式是新诗格律的典型范例。
不是暗夜,哪来飘舞的篝火?
不是清晨,哪来灿烂的红云?
不是暮春,哪来斗丽的木棉?
不是深秋,哪来争艳的枫林?
比红云美,就像姑娘的笑靥;
比篝火热,就像后生的热情。
比木棉盛,就像欢笑的爆竹;
比枫叶红,就像喜庆的挥春……
——王一桃《凤凰树》
全诗八行,每行之间既是排比关系,也是对称关系、对比关系,这里每行诗由两个短语构成,相对应的短语结构相同,这种节奏模式在新诗格律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即使昨夜,滴答的天窗上,雨仍落着
  落在今晨醒来屋外的小径,满园的茉莉
  落为一泓泛舟的湖,湖当中
  必有我的萦念如雨下的涟
  圈也圈不住,在涟纹里觅妳唇中失落的
  讯息
  即使今晨,远行的远山旁,雨仍落着
  落入午后阵雷轰动的原野,漫天的闪光
  落下一抹空白的画,画里头
  会有我的搜寻如雨中的路
  走也走不尽,在路泥上吻妳颊边青涩的
  晕红
  即使午后,颤抖的樱树间,雨仍落着
  落进黄昏余晖盈盈的河面,整群的寒鸦
  落起一湾燃灯的夜,夜暗时
  自有我的热爱如雨里的伞
  撑也撑不了,在伞花中绘妳眼内羞怯的
  晶莹
  即使黄昏,其后的时光里,雨仍落着
  落向未来递升递降的日月,全心的仰盼
  落成一首星绽的歌,歌起时
  总有我的血汗如雨外的光
  亮也亮不完,在光熠前写妳身上隐翳的
  音符
   一九七六‧五‧六 广兴
——向阳《即使雨仍落着》
全诗四节,如果仅就其中一节来看,各行的词汇、短语长短不齐,似乎与自由诗一般无二,但节与节之间各相应的诗行词汇和短语基本上是对称的,它们的结构相同,诗行之间的节奏呈现出的规律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节奏模式在新诗格律中也很具有代表性。
(二)交叉式节奏:常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词汇、短语在诗行中隔行之间或隔节之间的相同位置交叉对称、对比、排比、重复等。
海水有多深?是不是就似
从高高峰尖直望到谷底?
海水有多蓝,是不是就似
头上一片晴空蔚蓝如洗?
还有那波浪,是不是就似
脚下山峦起伏连绵万里?
还有那涛声,是不是就似
风吹树海那样哗啦啦地?
——王一桃《海问—一个山区孩子的话》
这首诗运用了诗行之间的交叉对称,即一、三行和二、四行之间相同位置上的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
石栏上落满霉苔的斑痕
枯藤老树,秋思的年轮——
你总以碧水盈盈的殷勤
遮映着花容,满园霜声
呵,无悔无恨,洪荒在美丽
沙石纵堵住水晶的清纯
古池:自豪于悲壮的献身
水心里浮散着月晕的莲叶
天光云影,夏梦的飘逸——
你仍以含情脉脉的波韵
滋润着浪客,眸语莹洁
呵,有悔有恨,美丽在洪荒
有谁还留恋古典的深碧
古池,自慰于寂寞的朝夕·……
——沙岚《古池》
这首诗有两个两行诗节,两个五行诗节,诗节与诗节之间相隔对称,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词语、短语的结构相同。
(三)包孕式节奏:常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词汇、短语,在互相包孕的诗节和诗体中,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如全诗之内首节与末节之间,一节之内首行与末行之间)重复或对称出现。
缝衣,缝衣,缝衣,
边城自古多风雨。
苍鹰飞过海色的老晴天,
霜风里摇落褚黄的柳线。
边城自古多风雨,
缝衣,缝衣,缝衣。
——马君玠《缝衣曲》
这个诗节共六行,一六、二五、三四行的词汇、短语结构相同,使得行与行之间以包孕的形式互相对称。
这里有柔美的山水,
这里有刚健的人们。
滩多水浅的江上,
我听到拉纤摇橹的声音。
彩叠翠滴的山下,
我看到抢收抢种的热情。
比起那柔美的水山,
我更爱刚健的人们。
——王一桃《阳朔人》
这首诗首节与末节的短语结构,中间两节的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使得节与节之间以包孕的形式互相对称。

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里,词汇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单纯词有词性之别,合成词有主谓式、联合式、动宾式、偏正式、补充式和附加式之别;短语有主谓式、联合式、动宾式、偏正式之别。大家可以看到,以词汇和短语结构来划分上述诗例的节奏,基本没有任何歧义。
所以,以词汇和短语代替“音尺、音步、音组、音顿”等,将词汇和短语作为构成新诗节奏的基本要素,研究其在新诗诗行中呈现出的规律性,并依此为标准来阐述现代新诗格律的节奏理论,借此建构现代新诗的格律规范,可以事半而功倍。
建立统一的语境是探索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的捷径!
参考资料:
《试谈新诗的节奏》 徐剑艺、韦苇
《我们的节奏观》 许 霆 鲁德俊
《格律体诗及其规范特征》 骆寒超 陈玉兰
《汉语诗歌的节奏》 陈本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