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9|回复: 6

第十二回 诗人已乘仙鹤去 新月千载空悠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2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二回    诗人已乘仙鹤去   新月千载空悠悠

                                                死水吧
――――――――――――――――――――――――――――――――――――――――

    话说1931年11月19日,新月诗人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12月6日,在北平召开了徐志摩追悼会;12月20日上海举行了公祭。棺木运回家乡硖石暂厝,第二年春天各界公祭后,安葬在硖石东山万石窝。当年安葬时没有立墓碑,仅由胡适手书墨字放大写在墓前的水泥墙上。有碑石,未立。1946年春,父亲徐申如去世后,前妻张幼仪、积锴母子扶柩回硖石安葬,墓地亦选在东山,墓穴在志摩墓上首。此时方由书法家张宗祥书“诗人徐志摩之墓”,镌碑立于墓前。
    蔡元培为徐志摩题写挽联云: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对白话新诗的贡献,无人可敌,是他,为新格律诗撑起了一片天空。徐志摩之死,是新诗界,尤其是新格律诗界的一大损失。

                                 一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保宁坊。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4年3月,徐志摩和一班文友筹备组建文学社,起名为“新月社”,宗旨是向振兴新戏剧,后来未能如预期所愿,形成了文艺沙龙。
    1925年9月,徐志摩从欧洲游历归国,出任北京《晨报。副刊》主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颇富盛名的学者,有赵元任、梁启超、胡适、张奚若、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丁西林、陈西滢、陶孟和、翁文灏、李济之、张东荪、闻一多、郁达夫、沈从文、凌叔华、江绍原、刘海粟、宗白华、钱稻孙、余上沅、焦菊隐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仅组织了几次关乎国计民生的讨论,而且还发表了闻一多的新诗,谢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颇有影响的作品,成为北洋时代后期活跃在北京的一块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这时,闻一多和蹇先艾去和徐志摩联系,想借《晨报。副刊》的阵地和诗友们筹办《诗刊》,徐志摩没作任何考虑,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便是《诗镌》。《诗镌》的出版,成为新诗艺术探索与推广的主要阵地,为新格律诗的实践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南京,一大群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上海,成立了新月书店。徐志摩奔走最力,筹集股金,参与发行。同时,积极倡议创办《新月》月刊杂志,并负责编辑。《新月》月刊自 1928年创刊,到 1933年6月停刊,共出了四十多大本刊物,主要收载了诗、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等各体创作,可谓洋洋大观。与此同时,新月书店的生意也堪称红火,发行了诸多白话文学作品,推介了许多外国名著,成为新文化思潮传播的主力。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徐志摩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二
    徐志摩的婚姻生活最惹人争议。他少年留学英美,接受西方教育,婚姻随著自己的感觉走,一味西化,不顾道德。平生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结果自由得到了,幸福却失去了。
    1913年,十六岁的徐志摩在杭州府中学上学,按照传统家庭的习惯,父母做主与正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十三岁少女张幼仪订婚。1915年12月5日,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读书的徐志摩,奉父母之命回家完婚。婚后张幼仪辍学,在硖石徐家侍奉公婆,相夫教子。
    1920年冬,志摩赴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但徐志摩却对妻子张幼仪表示了公开的厌弃,强逼离婚。不久林徽音回国与他人结婚,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
    徐志摩留学回到北京后,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喜欢上了陆小曼,随即展开了猛烈攻势。结果陆小曼和丈夫离婚,和徐志摩另组家庭。婚后,徐志摩却不堪忍受陆小曼奢靡无度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不协和的声音时有发生。竟至于在1931年11月17日,夫妻大吵架后,徐志摩负气出走,撞上了不归路,为未亡人陆小曼留下了终生遗憾。

                                  三

    徐志摩比较清晰的诗歌主张主要体现在1926年4月1日和6月10日发表于北京《晨报诗镌》上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两文中。
    徐志摩首先指出:“诗是艺术”。认为诗是和音乐、美术一样都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像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诗人的责任就是替新诗创造适当的躯壳,也就是为新诗发现新格式与新音节。他的这些主张,适时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创建新诗格律的价值与地位,倡导重视追求新诗的表现形式,唤起诗人追求新诗艺术化的创造热情。
    在论及新诗的形式结构时,徐志摩指出:“一首诗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部分相连,部分对全体有比例。”这既表达了自己的诗歌形式的创作原则,也匡正了人们对新诗就是毫无约束的分行书写的白话的误解。他认为:在外形上制定某式不是诗,某式才是诗的观念是错误的。谁要是拘拘的在行数字句间求字句的整齐,我说他是错了。
    诗歌要义在于强调“音乐的美”。“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所以,他强调指出,只有“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感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节化’。”
    在他看来,诗歌行数的多少和诗句的长短,决定于音节的波动性,而音节又来源于真纯的“诗感”;他反对把是否运用了白话、是否切齐了字句、是否似是而非地安排了音节作为衡量诗歌好坏的主要标准,主张字句是诗的外形,音节是诗的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才是诗的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在中国,诗歌历来是与音乐解缘的韵文,因此,诗人要有音乐的修养,强调了新诗和音乐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20: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2-24 20:45 编辑

                                                                            四
    徐志摩对新格律诗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论述,只有初步的格律主张。但是,他对于新格律诗的形式开创实践,在新诗人中却是无人能及的。
    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1923年3月12日在《时事新报·学灯》初次发表时,诗行被错误排列成连贯的散文,于同月25日主编声明道歉,重排后再次发表。结果原稿的篇幅还是全给倒乱;直到第三次才勉强给排清楚后发表。此事说明徐志摩的新格律诗创作具有拓荒者的意义。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徐志摩的诗“尝试的体制最多。”陈西滢说“《志摩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实际上,徐志摩新诗体制的创新,主要是从诗的节奏以及诗的韵律方面“拿来”英国诗体的。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后来,格律越来越严格,体式越来越单一。要么四句,要么八句,变化很少。(即使是词,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仍然有词调来限制。更何况,又不被文人所重视)新诗之所以要摆脱传统格律的束缚,是因为那种诗体已经不适应反映迅猛发展的时代,不适应反映千变万化的世界,也不适应反映日益丰富复杂的情感活动。然而也不是不要格律。格律是诗体区别于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问题是新的格律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绝不可能靠某个人一下子创造出来。这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重任,徐志摩挑起来了。他把手伸向英国,从那里输入了既讲格律又富有变化的诗体,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写出了与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面貌一新的诗歌来。
  这种新格律诗,在诗的体式上十分丰富。分节上又不拘一格。而这些直接从英国诗体中搬来。
  (一)、关于每节诗行的数量与排列。
    英国诗体的分类是根据一首诗或分节的诗的每个诗节所含的诗行数目归类的。主要有下列几种:两行诗(couplet),三行诗(triplet),四行诗(quatrain),五行诗(pentastitch),六行诗(hexastitch),七行诗(heptastitch),八行诗(octastitch),九行诗,十行诗,十一行诗及十四行诗(具体诗歌举例略)。
  这些种类,在徐志摩诗歌中基本都能找到。两行诗如《怨得》,三行诗如《天国的消息》,四行诗如《再别康桥》,五行诗如《消息》,六行诗如《石虎胡同七号》,七行诗如《残破》,八行诗如《吴老峰》,十行诗如《不再是我的乖乖》,十四行诗如《幻想》。
  就是以最常见的四行诗来看,徐志摩的诗歌同英国诗体在诗行的排列上也十分相似。
  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I set her on my pacing steed
     And nothing else saw all dai long
  For sidelong word she bend
     And sing A faery"s song
  以上诗行的排列是一样的,一、三句在前,二、四句在后。
  再如:
  脱下了他的枣红袍,
  戴上了他的遮阳帽,
  老头他抓起一把土,
  快活又有了工作做。
  
  Who is more happy,when with heart"s content
  Fatigued he sinks into some pleasant lair
  Of wavy grass ,and reads a debonair
  And gentle tale of love and languishment
  
  以上诗行的排列都是齐头并进的。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徐志摩从英国诗歌中输入的诗体是多样的。如果我们细读徐志摩的比较好的诗作,还可以发现,在形式上即诗的体式上几乎没有两首是完全相同的,这更能说明他在诗体的借鉴方面是得法的。
  二、关于新诗的节奏与音步。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徐志摩诗歌除了外形整齐而富有变化以外,还具有音乐一样的节奏。这种节奏,很多方面是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尤其体现在音步的排列上。
  1、音步的组合变化。
尽管诗歌可以不押韵,但总是有其节奏,徐志摩作为诗人是深谙此理的,他曾经说过:“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容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我国古典诗歌不是没有节奏,从音步这个角度上看,只不过是清一色的三步或五步(指近体诗),而英国诗歌的节奏变化较为自由。就以音步为例,就可以分为单音、双音、三音、四音、五音,再组合成各种诗体。比如歌谣,常用的形式是每节四行,一、三行四音步,二、四行三音步,比较便于歌唱。比如威廉。华兹华斯所写的《露茜》就是采用朴实的谣曲形式。(四音步与三音步相同)徐志摩的诗歌中也有这种音步排列的例子。如《渺小》: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妙处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20: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音步的回环重复。
    徐志摩除了用音步组合的变化来显示节奏以外,还运用回环复沓的诗节以及同节内的叠句,同行中的叠词来构成一种节奏,以加强某种气氛。
如《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末一节,《海韵》各节开头都采用向“女郎”呼唤和发问的句式,《为要寻找一颗明星》各节的回环复沓更为明显。其它如《半夜深巷听琵琶》《盖上几张油纸》《去罢》《苏苏》等诗,也都有较强的节奏感。这些诗,有的开头重复:
一片,一片,半空里,
掉下雪片;
有一个妇人,有一个妇人,
独坐在阶沿
                                            ——《盖上几张油纸》
有的结尾重复: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                                         ——《半夜深巷琵琶》
有的间隔重复:
去吧,人间,去吧!
我独立在高山的峰上;
去吧,人间,去吧!
我面对着无极的穹苍。
                                              ——《去吧》
有时甚至整段重复,如《盖了几张油纸》。所有的重复,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也产生了诗的旋律感,因为回环复沓本身就是诗歌广义的节奏。
英国诗歌中也有回环复沓。比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中为了强调“美”“幸福”这些词,不惜给全诗严谨的结构可能造成松弛的后果,专门用一节诗(第三节)一连六次重复使用了“幸福”这个字眼,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情倾泻在这理想美的象征——古瓮上,为了强调啊“永恒”,也重复六次出现了“永远”这个词。
句子重复也能找到,如隔行重复,在雪莱的诗中有:
when I arose and saw the dawn,
I sighed for thee,
when light rode high and the dew gone,
And noon lay heavy on flower and tree,
And the weary Day turned to his rest,
Lingering like an unloved guess,
I sighed for thee。(《To night》)


如隔段重复,在济慈的诗中可见到:
O what can ail thee, knight-at-arms。
Alone and palely loitering!
The sedge has withered from the lake,
ANd no birds sing。

O what can ail thee, knight-at-arms。
So haggard and so woe-begone?
The squirrel"s granary is full,
And the harvest"s done。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
以上的重复,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旋律感,使人感到语言的波浪式的自然起伏,满足了人们对于节奏的心理要求。这一点上,徐志摩是运用自如的,其影响也来自于英国浪漫派诗人。
 3、音步的快慢。以快音步写悲,以慢音步写喜。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到最后一节长短句的音步数都有增加,节奏变得缓慢,配合了一种由低抑转向悲壮的境界。如《我有一个恋爱》,则配合昂扬的格调,除了第五节二、三行破格外,每行都是三个音步。徐志摩诗中还有两个音步的,表现为轻松、活泼的基调。在念白式诗里也能使诗保持鲜明的节奏感,如《残诗》采用了疾促有力而又压抑的节奏,每行大致可划分五、六个音节。更妙的还有单音步的,如《无儿》,
夜色,
溟濛。
野鸽,
在巢中,
窸窣,
羽中毳,
蓬松。
这鸽儿的抖动,
恍似小孩的嫩掌——
嫩又丰——
扪胸,
可爱的逗痒,
茸茸:
“鸽儿呀!
休动休动,
我心忡忡,
我泪溶溶,
鸽儿呀,
休动休动,
无儿的我,
忍不住伤痛。”
                                                    ——《无儿》
三、关于新诗的押韵。
    徐志摩受英国诗歌影响的第三方面就是在押韵上。押韵其实也是一种声音的重复,当一个已经熟悉了的声音在一定间隔之后又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便产生和音,能给读者一种感官上的满足,产生美的共鸣。
新诗在初创时期曾出现过一些不押韵的诗,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就其感染力来说,不能不打一些折扣。新诗可以不押韵,但押韵仍然是诗歌有别于散文和日常谈话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使诗歌和谐、优美,富有音乐美。徐志摩在这方面更是力求改变上述的倾向,并做了更加大胆的试验,即把英国诗歌中的韵式输入到了中国新诗中来。
英诗的押韵主要有两种,一是脚韵,同我国的诗歌差不多,一是行内韵,押韵的方式多种多样,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对英国诗歌(最常见的是四韵脚和五韵脚的抑扬格)来表达那种不可抑制的热情奔放的情绪变化。而徐志摩的押韵方式主要也是四韵脚和五韵脚。四行一节的诗,如《我不知道风-----》的韵式是abab。《为要寻找一颗明星》的韵式abba。五行一节的诗,如《雪花的快乐》的韵式是aabbb,《偶然》的韵式是aabba,《消息》韵式是abbba。
徐志摩如此熟练地“洋为中用”,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锤炼出一种新诗格律的初步形式,这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
四、关于新诗的分节与诗行的排列。
  先从分节上看,徐志摩并不按英国诗体来分:如《沙扬娜拉》只有短短五句,而《爱的灵感》竟有三百九十六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七十四行,而《火车擒住轨》一节只有两行。《一块晦色的路碑》不规则地分成四、五、六行,更显然是四行、五行、六行诗变化而来。
诗行的长短排列也有各样。如《再不见雷峰》每节第一、第四行长(六音步),第二、三行短(四音步),还如《这年头活着不容易》每节第一、五行长(六音步),第二、三、四行短(三音步),这是由英诗第一、二、三、四行短,第五行长的诗变化而来,如雪莱《To a skylark》,以及第一、二、五长,第三、四行短的诗变化而来,如拜伦的《Song for the luddit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20: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2-24 20:52 编辑


        曰:徐志摩对于新格律诗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创办新月社,不仅为新格律诗提供了试验的阵地,同时也推出了大批新格律诗人和诗作。二是创作试验新诗的各种形式,包括内容的分节、诗行的排列、押韵的方式、音步的运用等等,无论成功与否,都为新格律诗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徐志摩搭乘的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失事;

    徐志摩笔名仙鹤、云中鹤,在飞机上走完了人生最后历程;

    徐志摩《再别康桥》云: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新月诗人走时天空雨大雾大,当然不会有一丝云彩;

    徐志摩的散文《想飞》云: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大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新月诗人飞走了,掷去皮囊,飞到了地球之外。飞走了,他就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真正的“诗人” !

    徐志摩走得那样潇洒,走得那样巧合。试问,世上怎么能有那么多如此巧合的事?

    徐志摩过早得飞到了他向往的天堂。他撑起的新格律诗的新月天空,因为有后世的继承者不懈的努力依然灿烂,但新月天空,因为缺少了徐志摩的鲜活的灵性显得格外空旷寂寥!

正是:  再别康桥三别世

           沙扬娜拉还能么


参考资料:
      《徐志摩传》                                                   韩石山      
      《新诗体制的积极探索 ——试论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借鉴和创新》     谢洪达


附录一:

                                        诗镌弁言

                                        徐志摩

    我们几个朋友想借副刊的地位,每星期发行一次《诗刊》,专载创作的新诗与关于诗或诗学的批评及研究文章。
    本来这一句话就够说明我们出《诗刊》的意思;但本期有的是篇幅,当编辑的得想法补满它,容我先说这《诗刊》的起因,再说我个人对于新诗的意见。   
    我在早三两天前才知道闻一多的家是一群新诗人的乐窝,他们常常会面,彼此互相批评作品,讨论学理。上星期六我也去了。一多那三间画室,布置的意味先就怪。他把墙壁涂成一体墨黑,狭狭的给镶上金边,像一个裸体的非洲女子手臂上脚踝上套着细金圈似的情调。有一间屋子朝外壁上按出一个方形的神龛,供着的,不消说。当然是米鲁维纳斯一类的雕像。他的那个也够尺外高,石色黄澄澄的像蒸熟的糯米,衬着一体黑的背景,别饶一种澹远的梦趣,看了叫人想起一片倦阳中的荒芜的草原,有几条牛尾几个羊头在草从中掉动。这是他的客室。那边一间是他做工的屋子,基角上支着画架,壁上挂着几幅油色不曾吃干的画。屋子极小,但你在屋里觉不出你的身子大;带金圈上的黑公主有些杀伐气,但她不至于吓瘪你的灵性;裸体的女神(她屈着一支腿挽着往下沉的亵衣),免不了几分引诱性,但她决不容许你逾分的妄想。白天有太阳进来,黑壁上也沾着光;晚昏时分黑影进来,屋子里仿佛有梅斐士滔佛利士的踪迹;夜间黑影与灯光交斗,幻出种种不成形的怪象。
    这是一多手造的阿房,确是一个别有气象的所在,不比我们单知道买花洋纸糊墙,买花席子铺地,买洋式木器填屋子的乡蠢。有意识的安排,不论是一间屋,一身衣服,一瓶花,就有一种激发想象的暗示,就有一种特具的引力。难怪一多家里见天有那些诗人去团聚——我羡慕他!
    我写那儿间屋子因为它们不仅是一多自己习艺的背景,它们也就是我们这《诗刊》的背景。这搭题居然被我做上了;我期望我们将来不至辜负这制背景人的匠心,不辜负那发糯米光的爱神,不辜负那戴金圈的黑姑娘,不辜负那梅斐士滔佛利士出没的空气!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话转到了我个人对于新诗的浅见。我第一得声明我决没有厚颜,自现有什么诗才。新近我见一则短文上写“没有人会以为徐志摩是一个诗人……”;对极,至少我自己决不敢这样想,因为诗人总得有天才,天才的担负是一种压得死人的担负,我想着就害怕,我那敢?实际上我写成了诗式的东西借机会发表,完全是又一件事,这决不证明我是诗人,要不然诗人真的可以汗牛充栋了!
    —个时代见不着一个真诗人,是常例;有一两个露面已够例外;再盼望多简直是疯想。像我个人,归根说,能认识几个字,能懂得多少物理人情,做一个平常人还怕不够格,何况更高的?我又何尝懂得诗,兴致来时随笔写下的就能算诗吗,怕没有这样容易!我性灵里即使有些微创作的光亮,那光亮也就微细得可怜,像板缝里逸出的一线豆油灯光。痛苦就在这里;这一丝WillO,wisP①,若隐若现的晃着,我料定是我终身不得(性灵的)安宁的原因。
    我如其胆敢尝试过文艺的作品,也无非是在黑弄里弄班斧,始终是其妙莫名,完全没有理智的批准,没有可以自信的目标。你们单看我第一部集子的杂乱、荒伦,就可以知道我这里的供状决不是矫情。我这生转上文学的路径是极兀突的一件事;我的出发是单独的,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直到最近我才发见在这道上摸索的,不止我一个;旅伴实际上尽有,只是彼此不曾有机会携手。这发见在我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快乐、欣慰。管得这道终究是通是绝,单这在患难中找得同情,已够酬劳这颠沛的辛苦。管得前途有否天晓,单这在黑暗中叫应,彼此诉说曾经的磨折,已够暂时忘却肢体的疲倦。
     再说具体一点,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像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我们信文艺的生命是无形的灵感加上有意识的耐心与勤力的成绩;最后我们信我们的新文艺,正如我们的民族本体,是有一个伟大美丽的将来的。
    上面写的似乎太近宣言式的销张,那并不是上等的口味,但我这杆野马性的笔是没法驾驭的;我的期望是至少在我们几个人中间,我的话可以取得相当的认可。
    同时我也感觉一种戒惧。我第一不敢担保这《诗刊》有多久的生命;第二不敢担保这《诗刊》的内容可以满足读者们最低限度的笃责。这当然全在我们自己;这年头多的是虎头蛇尾的观象,且看我们这群人终究能避免这时髦否?
    此后《诗刊》准每星期四印出,我们欢迎外来的投稿。
    这第一期是三月十八血案的专号,参看闻一多的下文。
                                                                      三月三十日夜深时
                                                                《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曰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2-24 20:50 编辑


                                   《诗刊》放假

                                    徐志摩

   《诗刊》以本期为止,暂告收柬。此后本刊地位,改印《剧刊》,详情另文发表。
   《诗刊》暂停的原由,一为在暑期内同人离京的多,稿事太不便,一为热心戏剧的几个朋友,急于想借本刊地位,来一次集合的宣传的努力,给社会上一个新剧的正确的解释,期望引起他们对于新剧的真纯的兴趣;诗与剧本是艺术中的姊妹行。同人当然愿意暂时奉让这个机会。按我们的预算,想来十期或十二期剧刊,此后仍请诗刊复辟,假如这初期的试验在有同情的读者们看来还算是有交代的话。
   《诗刊》总共出了十一期,在这期间内我们少数同人的工作,该得多少分数,当然不该我们自己来擅自评定:我们决不来厚颜表功;但本刊既然暂行结束.我们正不妨回头看看:究竟找们做了点儿什么?
    因为开篇是我唱的,这尾声(他们说)也得我来  实际上我虽则忝居编辑的地位,我对诗刊的贡献,即使有,也是无可称的。在同人中最卖力气的要首推饶孟侃与闻一多两位;朱湘君,凭他的能耐与热心,应分是我们这团体里的人将兼先行,但不幸(我们与读者们的不幸)他中途误了卯。始终没有赶上,这是我们觉得最可致憾的;但我们还希冀将来重整旗鼓时,他依旧会来告奋勇,帮助我们作战。我们该得致谢邓以蛰余上沅两位先生各人给我们一篇精心撰作的论文;这算是我们借来的“番兵”。杨子惠孙子潜两位应受处分,因为他们也是半途失散,不曾尽他们应尽的责任;他们此时正在西湖边乘凉作乐,却忘了我们还在这大热天的京城里奋斗。说起外来的投稿,我们早就该有声明:来稿确是不少,约计至少在二百以上,我们一面感谢他们的盛意,一面道歉不曾如量采用,那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选稿上,我们有我们的偏见是不容讳言的,但是天知道,我们决不曾存心“排外”!这一点我们得求曾经惠稿诸君的亮恕。
    但我们究竟做了点儿什么,这是问题。第一在理论方面,我们讨论过新诗的音节与格律。我们甘脆承认我们是“旧派”——假如新的意义不能与“安那其”的意义分离的话。想是我们的天资低,想是我们“犯贱”,分明有了时代解放给我们的充分自由不来享受,却甘心来自造镣铐给自己套上;放着随口曲的真新诗不做,却来试验什么画方豆腐干式一类的体例!一多分明是我们中间最乐观的,他说:“新诗的音节。。。。。。确乎有了一种具体的方式可寻。这种音节的方式发现以后,我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这在新诗的历史里是一个轩然大波。这一个大波的荡动是进步还是退化,不久也就自有定论。”这话不免有点“老气”的嫌疑,许有很多人不能附和这乐观论,这是当然的;但就最近的成绩看,至少我们不该气馁,这发见虽则离完成,期许还远著,但决不能说这点子端倪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奖励。只要你有勇气不怕难,凭这点子光亮往前续续的走去,不愁走不出道儿來;绕弯,闪腿,刺脚,一类的事,都许有的,但不碍事,希望比困难大得多!
    再说具体一点,我们觉悟了诗是艺术;艺术的涵义是当事人自觉的运用某种题材,不是不经心的一任题材的支配。我们也感觉到一首诗应分是一个有生机的整体,部分与部分相关连,部分对全体有比例的一种东西;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节,匀整与流动。这当然是原则上极粗浅的比喻,实际上的变化与奥妙是讲不尽也说不清的,那还得做诗人自己悉心体会去。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节化”(那就是诗化)才可以取得诗的认识,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绪自情绪,却不能说是诗。但这原则却并不在外形上制定某式不是詩某式才是诗;谁要是拘拘的在行数字句间求字句的整齐,我说他是错了。行数的长短、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的决定,全得凭你体会到的音节的波动性;这里先后主从的关系在初学的最应得认清楚,否则就容易陷入一种新近已经流行的谬见,就是误认字句的整齐(那是外形的)是音节(那是內在的)的担保。实际上字句间尽你去剪裁个齐整,诗的境界离你还是一样的远着;你拿车辆放在牲口的前面,你那还赶得动你的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正如字句的排列有恃于全诗的音节,音节的本身还得起原于真纯的“诗感”。再拿人身作比,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要不然“他戴了一顶草帽到街上去走,/碰见了一只猫,/ 又碰见一只狗”一类的谐句都是诗了!我不惮烦的疏说这一点,就为我们,说也惭愧,已经发见了我们所标榜的“格律”的可怕的流弊!谁都会运用白话,谁都会切豆腐似的切齐字句,谁都能似是而非的安排音节——但是诗,它连影儿都没有和你见面!
    所以说来我们学做诗的一开步就有双层的危险,单讲“内容”容易落了恶滥的“生铁门笃儿主义”或是“假哲理的唯晦学派”;反过来说,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就我们诗刊的榜样说,我们为要指摘前者的弊病,难免有引起后者弊病的倾向,这是我们应分时刻引以为戒的。关于这点《诗刊》第八期上钟天心君给我们的诤言是值得注意的。
    我已经多占了篇幅,赶快得结束这尾声。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发挥了我们的“大言”,但我们的作品终究能跟到什么地位,我此时实在不敢断言。就我自己说,我开头是瞎摸,现在还是瞎摸,虽则我受《诗刊》同人的鼓励是不可量的。在我们刊出的作品中,可以“上讲坛”的虽则不多,总还有;就我自己的偏好说,我最喜欢一多三首诗。《春光》,《死水》,都是完全站得住的;《黄昏》的意境,也是上乘,但似乎还可以改好。孟侃从踢球变到做诗,只是半年间的事,但他运用诗句的纯熟,已经使我们老童生们有望尘莫及的感想,一多说是“奇迹”,谁说不是?但我们都还是学徒,谁知道谁有出师那天的希望?我们各自勉力上进吧!
    最后我盼望将来继续《诗刊》或是另行别种计划的时候,我们这几个朋友依旧能保持这次合作的友爱的精神。
                                                                           星二侵晨鸡啼雀噪时


附录二: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海韵

徐志摩

             一

“女郎,单身的女郎,
你为什么留恋
这黄昏的海边?——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回家我不回,
我爱这晚风吹:”——
在沙滩上,在暮霭里,
有一个散发的女郎——
      徘徊,徘徊。

            二

“女郎,散发的女郎,
你为什么彷徨
在这冷清的海上?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听我唱歌,
大海,我唱,你来和:”——
在星光下,在凉风里,
轻荡着少女的清音——
      高吟,低哦。

       三

“女郎,胆大的女郎!
那天边扯起了黑幕,
这顷刻间有恶风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
学一个海鸥没海波:”——
在夜色里,在沙滩上,
急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
           婆娑,婆娑。

               四

“听呀,那大海的震怒,
女郎回家吧,女郎!
看呀,那猛兽似的海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海波他不来吞我,
我爱这大海的颠簸!”
在潮声里,在波光里,
啊,一个慌张的少女在海沫里,
        蹉跎,蹉跎。

             五

“女郎,在哪里,女郎?
在哪里,你嘹亮的歌声?
在哪里,你窈窕的身影?
在哪里,啊,勇敢的女郎?”
黑夜吞没了星辉,
这海边再没有光芒;
海潮吞没了沙滩,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再不见女郎!


①此诗发表于1925年8月17日《晨报·文学旬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4 21: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已乘仙鹤去   新月千载空悠悠
经典回顾,宝贵的学习材料,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00: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是西化了的贾宝玉,看似泛爱主义者,骨子里同他对诗的态度一样,终生在对美好的追求中!
    蔡元培为徐志摩题写挽联云: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对白话新诗的贡献,无人可敌,是他,为新格律诗撑起了一片天空。徐志摩之死,是新诗界,尤其是新格律诗界的一大损失。--------评论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