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9|回复: 22

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站作品专帖(责任编辑:马上、珂雪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2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站

原创诗歌编辑:马上(临时担任)

诗评诗论编辑:张斌(珂雪石)

1、所选作品初定为各网站专版精华作品。
2、所有作品均链接原发网站地址,增强网络互动发展。
3、推荐作品格式:
作品名
作者
作品网址
作者博客
附加联系方式:QQ,主页等(能与作者取得联系的一种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龙生作品

《爱的吟咏》
http://gltxs.5d6d.com/thread-2170-1-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话说给春雨》
http://gltxs.5d6d.com/thread-3254-1-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端诚作品

《烟台至大连轮上十四行》
http://gltxs.5d6d.com/thread-30-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作品

《今宵月圆》
http://gltxs.5d6d.com/thread-13288-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世成作品

《这一天》
http://gltxs.5d6d.com/thread-7211-1-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子佚作品

《我想有一个安排》
http://gltxs.5d6d.com/thread-13183-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荣森作品

《思念》
http://gltxs.5d6d.com/thread-9510-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凤舞作品

《确定》
http://gltxs.5d6d.com/thread-4662-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论文
《内在音乐美之批判》
http://gltxs.5d6d.com/thread-14503-1-1.html

圈内诸多朋友跟帖探讨表示支持孙先生之论点,故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诗律与汉族旋律/李西安
http://gltxs.5d6d.com/thread-14490-1-1.html

汉语诗律与汉语旋律都是民族的,都是人民大众所喜欢和接受的。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新诗如何才能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如何才能成为时尚。  

我诗写我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论文
《内在音乐美之批判》
http://gltxs.5d6d.com/thread-14503-1-1.html

圈内诸多朋友跟帖探讨表示支持孙先生之论点,故推荐。
珂雪石 发表于 2011-1-3 22:26
按照老师的独立思考观,我认为,诗歌的内在律就是诗歌的格律。与之相对应的外在律,就是所配之乐。

人们总是概念不清就乱加批判,跟着别人乱用概念自寻烦恼的人太多,批来批去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还是珂老师说得好,独立思考好,切不可人云亦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老师的独立思考观,我认为,诗歌的内在律就是诗歌的格律。与之相对应的外在律,就是所配之乐。

人们总是概念不清就乱加批判,跟着别人乱用概念自寻烦恼的人太多,批来批去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还是珂老 ...
查海沾 发表于 2011-1-6 00:21
查兄注意,诗歌的内在律绝不是诗歌的格律,内在律是否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可以思考,但切不可就直接与格律挂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1-1-18 20:42 编辑

15# gelvtixinshi


        孙老师文章前面两段话我借用一下:

        惯写自由诗的人,反对新诗格律化的最大口实,就是自由诗已经有了所谓最高境界的内在的音乐美,何须外在音乐美来束缚思想呢?

   内在音乐美论的始作俑者是郭沫若,早在五四时代他就在《学诗三扎》里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甚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并不是甚么双声叠韵,甚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我先不谈喜好对作古之人进行批判是否合适,我只谈对一个人语言的批判应该是着重批判其内在的意义呢,还是着重批判其外在术语呢?很显然应该着重批判其内在所指意义。在郭老的话语中,提了一个术语,就是“内在的韵律”,与之对应的内在所指意义就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不可否认,“情绪的自然消涨”是的确存在的,虽然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存在,但是在诗歌中就是更加明显,这个必须承认郭老所说在理。而且诗歌必须在乎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里面就有精神,连新格律派的徐志摩也被当时人们批评说属于“内在律的神秘主义者”。 我觉得郭老们提倡“情绪的自然消涨”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而且至今及以后也是很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从内在所指意义上,我们有必要肯定前人的探索,不可乱加批判。这是大方向。那么郭老的话里有没有问题呢?有。他给这个“情绪的自然消涨”,用了一个名,一个术语,就是“内在的韵律”。这是他遭浅见之人批判的最大根结所在。我认为他这个术语用错了,害了他自己意思的表达。

      诗歌的内在韵律就是内在音乐美,内在音乐美是相对于外在音乐美而言的。从自古s诗歌音乐不分家的角度,以及汉语诗歌音乐性演变的历程来看,我们很能清楚外在音乐美就是给诗歌所配之乐,内在音乐美就是诗歌本身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格律,尤其是宋词之后的格律。无论内在音乐美还是外在音乐美,都是可以把握的,韵律的“律”可以说明。

      是不是存在比内在律还内在的一种东西呢?有。就是郭老所说“情绪的自然消涨”,这个虽然内在,但不是“律”,也不是音乐美。所以郭老这个术语用错了地方。后人应该把这个术语的本意给还原。所以诗歌的“内在律”没有错,诗歌的“情绪的自然消涨”也没有错,错的是把这两个等同看待。

      孙老师的帖子下面不是跟了很多老师的贴吗?有几个老师就说了,现在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音乐美。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形式的连贯性语言都有“情绪的自然消涨”,当然不能用以说明是诗歌的内在律。孙老师的解读没有问题,他也仅仅用于指正郭对内在律的解读的错误认识,并不是在解读两个术语。粗看过查兄在另帖有关“内在律”的解读,个人以为也是不能完全站住脚的。诗歌的平仄系统也绝非单纯割裂的内在律与外在律,我们研究诗歌的格律应该以可感可知为基础,可感而不可知则只能是玄学的解读。近体诗及词曲外的古典诗歌不讲严格的平仄系统,但同样有着基本的格律关系,即有规律的押韵和对称的节奏而产生音乐美,因而可歌。而通过音乐的旋律外挂,任何文字都可以附体,不管有律无律,音符可充之,但这并不能说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格律或音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1-1-19 19:44 编辑

1、美国老说中国没有民主,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连连解释说我们中国是有民主的,你看a...b...c...d...所以呀,我们中国是有民主的。这个回答和思维模式就被别热你牵着走了,没有抓住关键。因为民主是怎样的,民主有没有真假之分等等都是需要甄别的,不能按美国人的标准来定。

2、打蛇要打七寸。孙老师以“内在音乐美之批判”来冠名,其解读是有一些道理存在,但是还配不起他的文章名字。郭老等人把“情绪的自然消涨”和“内在音乐美”同等对待,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不管孙老师的主张如何,同意不同意“情绪的自然消涨”,同不同意“内在音乐美”的提法,首先得把“内在音乐美”和“情绪的自然消涨”这个问题说清楚界定明晰了,才能进行批判。如果不界定清楚就胡乱批判,虽然有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本质上没有尊重他所批判的人,这是我很反感的,尤其是对一个作古之人的不尊重;其次也会最终导致自己批判别人的过程中把自己陷进去,他的概念已经错了,还跟着用他的概念,岂不玷污了一个概念,最终涂抹了自己。

3、晓曲老师所说“通过音乐的旋律外挂,任何文字都可以附体,不管有律无律,音符可充之”,我有点看不懂,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曲
1、“情绪的自然消涨”不是“内在音乐美”,这个道理已很清楚,不需再辨可否?
2、关于“音乐旋律的外挂”,也许是我首次提出用了这几个字来表达,先不论准确否,这方面查兄是内行,我仅仅引出我的意思罢。1234567七个音符及其高低变化,加上休止符0,稍有乐理知识的人,只要按照音律要求来排列,就可以直接套到任何文字上唱出来,这就是我说的“附体”。至于是否好听或者说是否优美,应另当别论。正因为如此,现在不是不符合格律的歌词大行其道吗?而且在一定范围公认很优美的也不少。个人认为这是音律自身发展需要的功劳,但这并不表示用来证明诗歌可以不讲音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海沾
嘿嘿,是的。郭沫若主要研究在历史文化上,其次是一个新诗的新作者和历史剧的创作者,所以没有严格对待“内在音乐美”这个概念。但是提出“情绪的自然消涨”的重要性,并大加推广,用自己的诗歌去证明,不论能不能得到认可,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是很了不起的。然而,“情绪的自然消涨”不是“内在音乐美”,不需再辩。

晓曲老师一直以来把诗歌的发展和音乐不可分开的联系在一起,是很智慧的。

关于老师的解释,比如现在不合格律的歌词配上音乐的确很优美,这个就是因为相对诗歌本身来说的外在音乐美给不合格律的歌词效果。这个如果要对应的话,就可以对应到齐梁以前诗歌和音乐的关系上。

后来人们寻求诗歌本身的音乐美,永明体的探索者作为理想主义者,没有成功,近体诗人们退而求其次,不分四声只分平仄,虽然不能与乐器的宫商角徵羽对应,也勉强做到与音乐的轻重相对应。

由于近体诗的规则死板,五七言死板模式不能与音乐的灵活性相适应,于是长短句在近体诗出现的时候已经同时孕育了,到了宋代逐渐成势。所以说宋词是文学与音乐结合最完美的艺术,真正实现了音乐文学的独立。那么帮助诗歌文字自己产生音乐美的东西,就是格律。所以我说,格律就是诗歌的内在音乐美,是相对于外在的音乐而生的(这一点早有人在说,古代诗歌理论家已经在用了。但是也不必要去争论,名的意义不大)。

此处与晓曲老师达成的共识有三,就是:1、诗歌的外在音乐美和诗歌的内在音乐美,都是要讲究就规律的,都是可感知的实在的。2、“情绪的自然消涨”没有规律性,愿意相信者就相信,不愿意相信者可以不相信。3、新格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可以借鉴文言诗歌自身音乐性发展的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是的。郭沫若主要研究在历史文化上,其次是一个新诗的新作者和历史剧的创作者,所以没有严格对待“内在音乐美”这个概念。但是提出“情绪的自然消涨”的重要性,并大加推广,用自己的诗歌去证明,不论能不能得 ...
查海沾 发表于 2011-1-21 17:33
此处与晓曲老师达成的共识有三,就是:1、诗歌的外在音乐美和诗歌的内在音乐美,都是要讲究就规律的,都是可感知的实在的。2、“情绪的自然消涨”没有规律性,愿意相信者就相信,不愿意相信者可以不相信。3、新格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可以借鉴文言诗歌自身音乐性发展的历程。

基本同意查兄归结的这三点认识,“情绪的自然消涨”有没有规律不是一定的,即便产生了规律,也应该表现为可感知的实在,即反映到诗歌语言上的节奏的规律或音乐的律动。同时,现代音乐与诗歌格律关系的研究,你有条件再深入下去,这个角度也许能找到诗歌格律与音乐的新的亮点,值得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1-1-22 13:27 编辑

“情绪的自然消涨”只能说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可以总结为普遍规律,个性最后就形成了艺术家的风格。个性影响面大,也可能变成共性的规律。但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毕竟和诗歌本身的格律以及诗歌所配之乐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前者属于人性的东西,后两者属于技术的东西。不谈诗歌,音乐创制也有“情绪的自然消涨”推动着。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讲,“情绪的自然消涨”被当成内在音乐美来讲,也是没有错的,这是广义上的音乐美所包容的内容,只是往往广义上的不利于我们研究罢了,所以我们就只谈狭义的。

孙老师虽然在建立自己的理论的时候总是以破坏前有理论为基础,但是针对他的文章以及研究成果肯定是值得学习的,我就发过一个贴“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理论”,也是从标题到内容都彻底地尊重和学习孙老师的成果的。

而孙老师真正意义上上水准的文章,就是被纳入个人专栏的那几篇,是非常有重量的。我曾经说过他是大梁,并不是乱说的,我的态度是没有变的。但是取舍很重要。

至于说到现代音乐与诗歌格律关系的研究,很多老师都在研究,而且也有新书出版,比如丁鲁老师的《新诗格律的一些问题》。这本书我还没有时间看,但是那么多老师都在思考,并且都没有发言,我又如何敢步足这个领域呢?(格律体新诗网如果有老师再发篇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或者评论性文章,是大有必要的)

老师的鼓励是宝贵的,老师把握根结分析看待事物的眼光是要学习的。所以探讨和学习是我的乐趣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蝶语帮助转帖,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11: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1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