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纪事
第十七回 少年风华赋新诗 老来世故说乡音 死水吧 ----------------------------------------------------- 一 话说被鲁迅先生誉为“ 乡土文学” 作家的赛先艾, 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 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闻名新文坛,更少人知道他也是新格律诗的闯将。 蹇先艾,贵州遵义人,1906年9月12日生。他少年敏捷好学,十来岁就能作古体诗。1919年冬, 十三岁的赛先艾从遥远的贵州被父亲送到北京求学。不久, 他的父亲在还乡途中病故,第二年, 母亲又在故乡谢世,蹇先艾从此成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孤儿。于是他的生活变得非常孤独与寂寞,喜欢一个人闷坐在家里玄想, 不大和人往还。这样, 他的诗篇也抒写了不少他的感伤、忧郁的情绪。 赛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 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 五四” 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 也想写点新诗。有一天,随同哥哥去二闸游览, 回来的当天晚上, 哥哥写了一首“ 七律”(哥哥擅长写旧体诗) ,他写了一首不押韵, 分行写的白话纪游诗,偷偷地寄给《晨报副刊》。过了几天,居然在《晨报副刊》上登了出来。进了大学以后, 他仍然向《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和《现代评论》投寄些诗稿, 大半都得到登载。《文学旬刊》的编者王统照不仅来信嘉奖, 还专门打他家里去看望他。因此,他对写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认识的老诗人和青年诗人越来越多。 后来他与同学朱大楠、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 曦社” , 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嚼火》。一九二六年,赛先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朱大楠、饶孟侃、于赓虞等人创办《晨报诗镌》, 作新格律的试验, 成为聚集在闻、徐周围的青年诗人之一。以后相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
刘梦苇、朱大枬曾经撰文称美过他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后来还将他的《春晓》、《雨晨游龙潭》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 三十年代, 赛先艾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他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开始了小说和散文创作,从此就停止了新诗写作。 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
1994年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二 蹇先艾的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表现了那些接受“五四”新思潮思想的青年在风雨飘摇的旧时代的苦闷彷徨,对社会现实的怀疑批评以及对理想、光明的美好追求。 诗人听到“ 夜半的钟声”,“ 只添了几分我的凄凉”(《夏夜杂句》);他看见落叶而伤怀,“ 谁不是怆心客沦落天涯” (《一片红叶》)。他歌唱寂寥:“ 我的心象那阴沉的雨天” 《寂寥》),他咏叹孤苦: “ 夜半荒寒, /有谁来可怜我十九年飘泊一身” (《这几夜》) 。青春的短暂, 生命的易毁, 乃至人生的无常都在他迷茫的心灵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迹。 诗人一面抒发着内心的孤苦, 一面也同时关心着人民的疾苦。登万里长城, “见秦皇之瑰伟的遗迹” ,他不平地问道:“ 此山中城下有谁垂念劳民的幽魂?”;他描述故乡的荒芜凋零,感叹“ 几百里外都是荒郊, 找不出半点人烟村庄”(《哀故乡》);他幻想自己灵魂变成了魔王撒旦, 在“民间罪恶的壁垒已坚筑” 之时,“ 用双拳将城堡来捣毁” 。吞食了那些“ 淫器的骷髅”,而且放怀高歌: “ 来, 我们重造一座大好的山河! ”(《骇人的恶梦》) 诗人的爱情诗写得坦率、诚朴,虽不缠绵悱恻, 却自有动人之处。病中他怀念远在故乡的爱人,“ 亲爱的! 临行你赠我以几枝鲜花,/ 我却盛了一筐清泪还你” (《病中吃语》)岑寂的夜晚,他感激爱人从远方来信带给他温慰和怜悯:“ 默数天杪云衣间镶嵌着的小星闪闪, / 仿佛有一对是伊的明眸, / 望我含笑殷勤”《这几夜》 赛先艾的写景诗也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以细密的观察, 童心的感受, 描绘着“蝉儿枕着绿杨正在清睡, / 熠熠的萤火虫从林翁里, 一闪一闪的出来;”(《夏夜杂句》);他为长城那古老苍莽的壮伟的形象所激动:“莽莽苍苍的古岭一片, / 四周有群峰空谷远山翳影。/ 盘行似长龙踏遍山北山南. 那凄凉的巍峨的荒墟谍痕” (《登万里长城》);他留连在花间树影下,“忘了朝曦映出我的身影, / 也忘了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襟”(《夏天的早晨》) 。在他的笔下, 山光水色一一都有了生命。 诗人欲借鞭挞丑恶,歌颂美好来抒发郁气,排解苦闷, 但结果却常常是增添了许多惆怅。江山虽好,毕竟不省人间之事,生活圈子的狭小,使他终难摆脱个人的忧郁和感伤。这样, 诗人的诗思终于不能不凋谢在他那幽怨过度的个人情感的枝条上。自一九二九年后, 他不再写诗, 却在需要认真观察和冷静描写的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成了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