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记事
第二十一回 运用新来之俊思 吟成古体之佳篇 死水吧
-------------------------------------------------------------------------
一
话说西南大学有一条路叫吴宓路,绿树浓荫,沿路向前行进,进入吴宓园;园子不大,大概200平方米,成开放型,三个方向可进入园子。园子四周是高大的乔木,乔木下荆棘和杂草丛生,上几级台阶,有吴宓吴宓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塑像四周有零星的落叶,人迹稀少,显得特别的古意和旷远;塑像左后方是一深色大理石石碑,石碑书有上千字的《吴宓赋》;沿着塑像后方偏左,上七八级平缓的台阶,有亭——吴宓轩,柱子上有一幅对联:“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轩内照壁是吴宓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吴宓1950年起在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任教 ,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诗人,他的学问与他传奇的一生同样让人难忘。
吴宓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8月20日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
1917年,23岁的吴宓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次年改读西洋文学,经梅光迪介绍,转学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Irving Babbitt)先生。
1920年,吴宓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哈佛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7月19日离美,返国抵沪,应梅光迪邀,任南京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1922年 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达12年之久。
1925年返北京,清华学校改办为国立清华大学,附设留美预备部(旧有)及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被聘主持筹建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
1928年,应张季鸾、胡政之邀,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迄1934年1月,共编313期,1929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仍在清华任教。
1937年抗战爆发,44岁的吴宓随清华大学南迁,继又经香港迁云南。次年,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吴宓任外文系教授,开设“欧洲文学史”课,编写《世界文学史大纲》讲义,继续研究比较文学。
1942年,被教育部任为西洋文学“部聘教授”,后又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
1950年 57岁定居北碚,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先后开设“外国文学”、“英国小说”、“外国文学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史”等课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吴宓遭迫害。藏书、文稿、日记被劫。三年后被“遣送”四川梁平“改造”。
1977年83岁的吴宓因生活难以自理,由胞妹接回陕西泾阳。
1978年1月17日病殁于泾阳。终年84岁。
吴宓一生著述颇丰,桃李满天下,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李登超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风采主要在于:一、主编《学衡》达12年之久,使学衡派活动成为传承传统,融汇西洋的影响巨大的文化活动;二、筹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培养了一批一流的文化学者;三、主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从1928年1月2日创刊到1934年元旦终刊,共出三百一十三期。四、他最早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是我国最早的红学家之一。五、1956年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图书馆。
二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到杭州同学陈烈勋家相亲,对象是陈烈勋妹妹陈心一。在陈家意外见到同学朱君毅的女友毛彦文,毛彦文是陈心一的闺中密友,吴宓留美期间,因同学朱君毅的关系曾慎重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给了吴宓许多诚恳的忠告。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初次相见,竟暗生情愫。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吴宓与陈心一相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和毛彦文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早在清华读书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所以,当在陈家初次见到毛彦文时,吴宓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可巧,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可悲的是,本欲救火的吴宓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因为他们之间彼此曾互为媒人,彼此之间又都互为挚友,关系的错位是毛彦文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以致结婚7年后,吴宓最终抛下了结发妻子和三个孩子,因为他想得到毛彦文的芳心。
奉行爱情至上的吴宓,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阐述自己的爱情观:我在爱情中之基本条例,第一,爱一女于,必须自然的发自我的本心,不计成效,不为婚姻而恋爱。不为实利及世俗之所谓幸福。第二,既爱上此一女子,必永久专心全部的爱之。其爱伊之过程及归指,必处处为伊之幸福及利益着想我之一切,须由伊而定(婚或不婚,悉以此决)。只要伊了解我之真心我便快活。第三,以肉体服从灵魂,以婚姻完成恋爱。无爱而婚必悔,应离。
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于他的内心。虽然他在口头上奉行爱就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但他在内心里却是一个完全的自私自利者。
在追求毛彦文而不得时,他曾做过这样的事:曾一度移情别恋于卢葆华等多名女性,又曾追求过多名女性。
毛彦文看透了吴宓的行径,最后嫁给了年龄与父辈相当的熊希龄。毛彦文结婚以后,吴宓还为自己的学生不替自己给毛彦文送信表示关心而迁怒于自己的学生。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仍然一直纠缠不休。在追求毛彦文而不得时,他曾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一)1939年7月11日,他在日记中设计了一个方案
为今之针,宓宜径即赴沪。先在港制西服,自饰为美观年少。秘密到沪,出其不意,径即访彦。晤面后,旁无从者,即可拥抱,甚至殴打撕闹,利诱威逼,强彦即刻与宓结婚,同行来滇。出以坚决,必可成功。即至越礼入狱,亦于宓无损。前事可不必提说惟有此法可成功满意云云。
(二)此计不成,他在与朋友的交谈后又设一计(1940年12月30日》:
1)在此间造作空气,使人人皆知宓爱彦至真至苦,必有人以其情形函报彦知。旁观之言,易使彦感动。
2)宓遨友茶会,宣布将出家受戒为僧。更居西山一二星期,以实其事。彦知宓真为出家,必不能无动于衷,倘肯亲笔致宓一函,则此后事皆易办。
3)宓于适当之时,赴沪访彦,面致其情,或有万一之望,云云。
一场游戏一场梦,吴宓虽真爱毛彦文,但终究无法美梦成真。
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但这时,他却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1953年6月,吴宓与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不成想这场黄昏恋又让吴宓掉进了爱情的泥坑。邹兰芳是一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更加艰难。这时,她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自己几年前的老师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俩人终于成就了姻缘。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而邹兰芳是一个病人,常年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