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记事 第二十三回 俗舍门前梨花开 九姑情思格律裁 死水吧 ----------------------------------------------------------------------------------------------------------------------- 一 话说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1897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县一个书香门第。她幼年丧母,父亲方守敦是书法家、诗人,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他虽很尊崇桐城派的道学和古文传统, 但同时也积极鼓励子弟学习新科学新知识, 教导女儿自强、进取, 培养“出污泥而不染” 的品性。方令孺19 岁时,被迫履行幼年由伯父作主订下的婚约,嫁给一个官僚地主的儿子陈平甫。 方令孺婚后与丈夫性格不合, 她的丈夫陈平甫为世家子, 风流倜倘, 服务于金融界, 饶有赀财,令孺对中外文学艺术最为倾心, 而对于世俗的生活与家庭的琐碎殊不措意。婚姻使方令孺感到苦闷, 夫妇长期分居。 1923年,她随丈夫前往美国留学。她先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继而转往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专业。1929年,方令孺回国。她决然摒弃过去那种小姐少奶奶的寄生生活。开始独立而又艰难地步入社会,自谋其职,自食其力,决心努力争取“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生”。1930年春,方令孺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中文系讲师。教大一国文课程,成为30年代初期国内为数甚少的几名女大学教师之一。 青岛两年,是方令孺一生中十分难得的较为舒心的日子。在青岛.方令孺结识了不少文学界的朋友,与同事闻一多、梁实秋等常相过从。他们之间彼此谈诗论艺、应酬征逐.为孤寂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两年后,因病回南京家居, 直到抗战爆发。 这段时间里,通过新月派后起之秀——侄儿方玮德,认识了另一位新月诗人陈梦家, 又因此认识了新月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好友, 时常在一起聚会、交谈。方令孺善良的心地、诚恳的为人赢得周围人的尊敬, 她在方家排行第九, 大家都亲切地唤她“九姑”。 与徐志摩等人的相识激起了方令孺的创作热情。1930 年5 月, 她写下书信体散文《信》, 不久与徐志摩的复信一并发表在 《新月》 月刊上。内容是一位善感而多思的女性诉说内心彷徨、迷惘。此时的方令孺憧憬的是一种恬淡宁静中透出的睿智、超然。这期间她创作了自己代表性诗作《诗一首》、《灵奇》、《枕江阁》等。 1937 年陈平甫病逝后, 她独自挑起抚养子女的重担。 “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学生激于爱国热情.先后掀起了三次请愿及罢课风潮。最后一次学潮,矛头竞至于指向校长杨振声和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结果,杨振声辞职。闻一多也黯然离开青岛。而失去了庇护的方令孺,亦于是时结束了她的快乐时光。离开青岛.回到北京姐姐家养病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方令孺辗转坦途。随人一起撤离到大西南。她先是任重庆国立剧专教授和国立编译馆编审。后又担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几经迁徙后,方令孺最终暂时定居于重庆市北碚。居处为国立编译馆的房子,与梁实秋住处极近。梁实秋因与其同住一栋房的龚业雅女士之故,名自己的居室为“雅舍”,在此写成了后来广为人称道的《雅舍小品》。方令孺则名自己的居室为“俗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