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新月舞台舒长袖 轻拂格律亦精彩 死水吧 -------------------------------------------------------------------------------------------------------------------- 一 闻一多的学生陈楚淮是一位努力的,然而又是被长期遗忘的剧作家。陈楚淮,别号江左、阿淮,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林蛘乡一户富裕人家。自幼喜读古文杂书,1919—1923年就读于家乡瑞安中学,192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预科,1924年一1928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为学习英语他阅读了大量欧美国家的戏剧文学作品,并对戏剧产生兴趣。1927年秋闻一多任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陈楚淮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写作戏剧,发起组织戏剧社,以文会友。1928年秋陈楚淮毕业后赴江苏连云港东海中学任英语教师。这时,《新月》月刊1卷5号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剧作《金丝笼》。1929年闻一多介绍陈楚淮去山东济南,在赵太侔、王泊生创办的山东济南试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兼任山东省第一中学英文教师。次年因苏鲁军阀战争,山东济南试验戏剧学校难以为继,陈楚淮离济南绕道青岛至上海,准备回浙江老家,被闻一多劝阻,并介绍至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当时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不久梁实秋离沪去青岛大学,陈楚淮原拟随往,洪深劝他留下继续任教。同年12月,陈楚淮的戏剧集《金丝笼》作为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之一,由中华书局出版。1937年底上海沦陷,陈楚淮回浙江老家,先后接受温州第一中学、丽水联高之聘在青田、碧湖任教,1941年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担任教职。这期间陈楚淮受聘为《战时中学生》特约撰稿人,并发表4部抗战戏剧,其中《血泪地狱》多次排演。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在浙江师范学院教授英文和中文。全国解放前夕惊悉恩师闻一多遇害,陈楚淮万分悲痛,在家里设酒坛祭师,写祭文一篇、对联一副:“正气冲九霄拍案而起,直声振四海视死如归”。解放后浙大校长刘丹指示陈楚淮改教俄语,并任命他为浙大俄文教研组主任。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的转变陈楚淮转教英语,1971年自浙江大学退休。闻一多不仅数次帮助陈楚淮在动荡的社会中谋求职业,而且关心他的戏剧写作,扶持他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陈楚淮在闻一多、梁实秋、徐志摩、洪深等人的鼓励扶持下连续发表、出版了《金丝笼》、《药》、《韦菲君》、《幸福的栏杆》、《桐子落》、《浦口之悲剧》、《骷髅的迷恋者》等剧作,成为新月派后期戏剧创作的一枝独秀。被《中国戏剧概论》称作“后起的一个努力的作家”。 1995年陈楚怀夫人去世,他由于悲痛过度身体一下子变得很衰弱。不久在1997年5月8日先生也随之仙逝。 二 陈楚怀18岁考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那时,新月派的主将、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任系主任,很快发现了这个个儿高挑、举止腼腆的学生具有异样的形象感受能力和文学创作素质,就把他介绍给了也在中大任教的诗人兼美学教授宗白华,美籍小说家——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以及诗人徐志摩,剧作家洪深、余上沅,文学批评家梁实秋。这些文坛宿将都鼓励他从事创作。就这样,1928年的4月,年仅19岁的陈楚淮,写出了第一个剧本《金丝笼》。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前后仅两年的时间里,共写出两部多幕剧、四部独幕剧,全由闻一多推荐,在《新月》杂志上发表出来,并成为文坛颇负盛名的这家杂志上发表话剧最多的一个;而陈楚淮的名字,也就很自然地被人划入新月派的文学圈子了。梁实秋在几十年以后写过一篇《谈闻一多》的文章,当提到闻一多与《新月》杂志的关系时,曾说:“一多负着编辑人之一的名义,给《新月》写了一些稿,也为《新月》拉了一些稿,例如费鳢照、陈楚淮几个年轻人的稿子,都是他介绍来的。”大学毕业后,陈楚淮先后任教于江苏东海中学、济南省立一中、山东实验剧院,后来又在闻一多、余上沅的推荐下进入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任教,并以蘅子等笔名继续发表剧作《幸福的栏杆》等。1930年,国内最大的一家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楚淮的戏剧集《金丝笼》,内收三幕剧《金丝笼》,四幕剧《韦菲君》,独幕剧《药》等,而他话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也就到此结束。 抗战爆发后,陈楚淮在“八•一三”炮火中匆匆离开上海,回到浙南,在丽水的浙江联高、龙泉的浙大分校等处教书,同时被聘为《战时中学生》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受爱国主义激情的冲击,他竟于短期内写出了《铁罗汉》等五个剧本,迎来了他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高潮。这些剧本在当年东南一角的学校演出,在社会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效应,为战时东南文艺、特别是戏剧创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1941年《黑旋风》的发表,第二次创作高潮也就结束了。 从此,陈楚淮的话剧创作就此封笔。除了偶尔写一些散文,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浙江大学的外语教学中去。“文革”中期被迫退休后,至今也再未进行任何文学创作。陈楚淮的话剧,数量并不算少,有3部多幕剧,9部独幕剧,共12个剧本。虽然它们的写作时间前后不过四、五年,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很有特色。大致说来,可以分为社会剧、爱国剧、象征剧三种,内容主要显示了创作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热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