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9-3 15:43 编辑
第三十四回 美学大师第一论 新诗须走律之路
死水吧
---------------------------------------------------------------------------------
一
话说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二
朱光潜,笔名孟实,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下一个家境日渐破败的地主家里,父亲朱黼卿是个乡村私塾先生。祖父朱海门,清贡生,和桐城古文家吴汝伦有交谊。朱光潜自十五岁进小学前一直都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受着严格的封建私塾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读过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以及《史记》和《通鉴辑览》等。
朱光潜在1916年桐城中学肄业,随后在桐城大关北峡小学教了半年书。他不甘心就此在这穷乡僻壤里当一辈子教书匠,于是决心投考当时的唯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但终因家境穷困所迫,无奈只能就近考取了不收学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武昌高师,朱光潜有幸结识了徐中舒、章伯钧。特别是作为史学、文字学名家的徐中舒,不仅和朱光潜保持了终生友谊,而且还在朱光潜回国时,也是这位徐先生拿着光潜写的《诗论》引荐给胡适,胡适看了后立刻聘请朱光潜到北大任教。武昌高师的师资水平不可恭维,但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南京、武昌、成都这四所高师招收了20名去香港大学深造的留学生,朱光潜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从1918——1923年,朱光潜在港大发表了8篇论文,完成了从写文言到白话文的转变。
港大毕业后,朱光潜经高觉敷的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应张之邀,在吴淞中国公学部教英文,兼《旬刊》的主编。很快这种平静的教书生活被江浙的战火给打破了,吴淞中国公学驻进了军队,师生也相继散去。朱光潜由夏丐尊的介绍到了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的还是英文。
春晖中学是1920年由富商陈春澜捐资创办的,由名重一时的教育家经亨颐任校长。春晖中学居上虞县城大约有5公里的路,但地处乡间,景色尤为宜人。担任春晖中学教务长的匡互生,是“五四”火烧赵家楼的英雄,他第一个冲进赵家楼,打开曹汝霖府舍的大门,让爱国学生冲了进去。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民主和自由。而经亨颐当时却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在作风上颇有些专断,不愿意听到底下人有什么不同的声音,这在思想上和匡互生产生了磨擦。朱光潜、丰子恺等青年教师因同情匡互生,觉得春晖中学已非是昔日理想办教育的场所了,决计响应匡互生的号召,一并辞职。这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在一片依依不舍的学生的呜咽声中离开了白马湖。
朱光潜随后到了上海。没多久,夏丐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群等也陆续赶到上海。然后又加上了原先就已在上海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几位,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立达”取自《论语》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成已成物思想。与立达学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还筹办了一个开明书店和一种名叫《一般》的刊物。
正当立达学园吸引了不满北洋军阀专制教育而向往自由教育的青年的同时,朱光潜也接到了录取安徽官费留英的通知。他不能不作出选择。这样,在1925年的夏,朱光潜取道苏联赴英。到了英国之后,他便进了辛博森教授给推荐的爱丁堡大学。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爱丁堡大学的医科、文科是在欧洲颇为著称的。朱光潜选修了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由于他在留英前已在港大接受了五年的英式教育,获得了学士学位,语言一般已不成为交流的障碍。这样他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状况。
朱光潜是官费考取的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所以一直在闹穷。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把作品寄回国发表,也可以赚得一些稿费来谋生。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他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明书店出版)、《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谈美》、《诗论》的初稿、《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出版),以及一部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书(稿交商务印书馆,因抗战中遭炮火焚掉了),这些书都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写成的。朱光潜不善于写小说,自称幼时的训练导致了抽象思维压抑了形象思维,但他还是在留学期间翻译了法国作家柏地耶《愁斯丹和绮瑟》的小说,这本书也是由开明书店出版的。
1928年朱光潜获得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后毕业,随即转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就读,同时他还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巴黎大学注册听课。
1931年10月,朱光潜离开英国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修了三年,在心理学系主任夏尔·布朗达尔教授(Prof.Charles Blondel)和波兰人科绪尔文学教授(Prof.A.Kozsul)的悉心指导下,朱光潜用流利的英文完成了他早在爱丁堡就打算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一书。1933年,该书由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3年,朱光潜在完成了《诗论》初稿之便于7月从马赛乘船返回国。就是这部刚完成的《诗论》初稿,胡适看后颇为赏识朱光潜的才学,尤其是对朱光潜在西学和西洋语言文学方面的功底慧眼相识,随即聘请他出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朱光潜拿着《诗论》和《文艺心理学》在北大教授反响热烈,接着又由朱自清邀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的《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对语言,尤其是对中西诗艺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留英时,常常到一家书店老板组织的诵诗班去听诗朗诵。他觉得诗要能朗诵才是好诗,有音节,有节奏,无论中诗还是西诗都是如此。于是,他一回国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一个“读诗会”。
从1933年7月到1937年7月四年间,朱光潜一直住在地安门附近的后门里慈慧殿三号,这殿本是满清皇族的院落,柏树以外,最多的是枣树,还有稀奇的楸树十余棵,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虽然略显有些冷寂,但风景还算别致。加上和梁宗岱这位喜好斗嘴的朋友作邻居,也平添了几份热闹。更重要的是:这个院子很大,客厅也宽敞,适合更多的友人和诵诗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当时,“读诗会”一搞起来,很快就把京城的文人吸引了过来,这些人包括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其芳、朱自清、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华、林徽音、周煦良、俞平伯、冰心、凌叔华、陈西滢、萧乾、沈樱、陈世骥、孙毓棠、方令孺、程鹤西、张兆和、杨刚,以及当时北京的两位英国诗人尤适·伯罗和阿立通等友人参加。
“读诗会”除了每月一至二次外,还在天津《大公报•文艺》搞了一个“诗特刊”(副刊),1935年11月创刊,每月发刊两次,出至第17期(1936年7月),后更名为“诗歌特刊”。登载了一百五十首风格迥异的诗作。朱光潜这时期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诗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