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人生诗始亦诗终 哪管译名掩诗名 死水吧 ---------------------------------------------------------------------------------- 一
话说诗人、翻译家曹葆华,1906年生,四川乐山人。他早年爱好新诗,追随老师叶公超等人进行新诗创作,几乎是当作每周每日的作业一样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以一种幽奇的神色,步上中国诗坛。他觉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后来,因为长期埋头苦译马列著作,远远拉下了他过去的诗,而隐住了他的诗名。但是,在他的晚年,“四人帮”横行肆虐,他被迫害致病,苦于不能继续翻译,而积忿在心,情不可遏,又奋笔写起诗来,把诗铸成匕首,刺向“四人帮”。曹葆华的一生就是这样,以诗始,复以诗终。
二
作为诗人、翻译家的曹葆华,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1931年又考入清华研究院,与孙毓棠、林庚一起,被研究者称为“清华三杰”,在1930年至1932年间相继有《寄诗魂》、《灵焰》、《落日颂》等几部诗集问世。而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出版有诗集的只有闻一多、朱湘和曹葆华三人。
1933年10月,曹葆华开始在《北平晨报》上编辑副刊《诗与批评》,前后历时两年半,集中刊登了卞之琳、何其芳、李健吾、陈敬容等诗人的创作,还大量登载了叶芝、瓦雷里、艾略特、瑞恰慈、威尔逊等西方最前卫的理论家的诗论,后结集成《现代诗论》和《科学与诗》出版,应该说,他是最早介绍西欧现代文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为3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黄金时代的到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9年曹葆华奔赴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苦读俄语。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马恩列斯著作。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直到196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翻译组长、编译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副主任,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俄文翻译室主任。先后翻译出版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尔基、拉波泊、斯列波夫、尤金、伊奥夫立克、伊凡诺夫等人的政治理论或文艺理论著作数十本。最终成为马列经典文献的翻译大家。译有专著《马恩列斯论文艺》、《苏联的文学》、《苏联文学问题》、《列宁》、《斯大林论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莎士比亚论》(莫罗佐夫著)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他宁死不屈,坚持斗争,临终之前留下“保持正气化乾坤”的诗句。1978年9月翻译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论文集《哲学选集》第五卷时逝世。
三
曹葆华最初的诗歌艺术探索是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他大量接触过19世纪英国诗歌,喜爱浪漫主义的作品,因此诗风也贴近闻一多、朱湘等新月派诗人。他早期的《寄诗魂》《落日颂》《灵焰》等诗集就带有明显的“新月派”风格,深得朱湘等人的赞赏。曹葆华早期的诗歌创作上,最先是效仿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现代格律诗,如《哀歌(时闻郭沫若先生死耗)》即是一例。此诗非常工整,每行十个字,四个音节,行行押韵,从诗的构思到情绪意象,明显代表了曹葆华对新格律诗艺术主张的实践。在艺术上讲求格律、注重诗形的均齐,韵律的和谐。
在1928年以后,曹葆华开始试验创作十四行诗,曹葆华的另一四川同乡同学罗念生在自述中,曾提及自己“在清华与曹葆华、李惟建自命为浪漫诗人,写十四行诗体,受新月派影响。”由罗念生与柳无忌在美国所合编的《文艺杂志》1931年第2期则几乎成了刊登十四行诗的专号。计有朱湘、罗念生、柳无忌、曹葆华等四人创作的十四行诗25首,另有柳无忌的十四行译作5首。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一期刊登现代十四行诗作最多的杂志。由于《寄诗魂》中的三首十四行诗获得闻一多的好评,在其鼓励下,再加上朱湘的影响与指导,同时在清华园中,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如罗念生、李惟建等共同切磋,曹葆华其后便自觉创作了大量十四行诗,其中诗集《落日颂》中就有十四行诗二十多首。直到去延安之前,还有好些十四行诗散见于报刊杂志。应该说曹葆华是在朱湘、冯至之后创作十四行诗最多的一位诗人,
1937年5月抗日战争前夕,曹葆华出版了《无题草》,在怪诞恐怖的意象背后,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寻梦者”渴望时代光明与诅咒现实黑暗的襟怀,抒发了个人孤寂与内心抗争的心灵踪迹。诗歌形式也渐由过于整齐格律,变为诗句伸缩自如,外在仍看似整齐,内里却由许多短行与散文化诗句构成。无论诗的内容,还是是的形式,他愈来愈跨上了现代派的路途。
曰:曹葆华对于中国新诗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调、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对于新诗格律,他更多的是创作实践。摹仿闻一多,摹仿徐志摩,在诗形、诗律、诗韵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且自觉地运用多种技巧创作十四行,拓展了十四行的创作空间。
后期逐渐摆脱了新月派比较僵化的诗律,走向了自由化的趋势。这应该是诗人试图超越自己,超越现成的格律所进行的跨越性的试验,成功与否,自在历史检验。
由于曹葆华对于马列主义理论的翻译成就卓著,所以掩盖了他的诗作对于新诗的贡献。我们研究新诗的格律,不应忽视他对于的新诗格律的探索实践与创新。
正是 苦吟无题胜有题
诗海无名胜有名
参考资料:《曹葆华的新诗探索》 孙玉石
《从曹葆华的悼诗看新青年眼中的郭沫若》 陈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