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淡 于 2011-9-27 11:12 编辑
1、诗乃小学
诗是比较小的学问。
人人可学、可为,一小也;
随处可学、可作,二小也;
诗不须长,达意则可,三也;
须求精致,字字皆要炼,四也;
情感细微、含蓄,五也;
诗尚意境,意者无形,六小也。
2、形神
诗虽是小文体,但也是大文章。
诗不是散文,最忌形神涣散。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可见散文并不注重形式。诗则不同:形与神俱、形神相合,形式与神韵均是不能缺失的。
失神的文字,不能称之为文章;没有形态的文章,算不得诗。
诗的形式,在于它的工巧性。所谓工,是用字的省、准、美和整齐;巧则是指其在音韵、音律上的和谐。诗不工,字句则冗长啰嗦,难以耐读;不巧的诗,自然不上口。
诗是小品,却要有大文章的作法,此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今人不作八股文章者亦久矣,自不知八股文的“起承转合”却是从诗学里面来的。
3、诗有形体
诗的形体,是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
唐以前诗以“言”论,四、五、七言者多见。
宋词元曲皆诗类也。何由言之?盖词曲句虽有长短,字数虽有多寡,但形体基本上是固定的。或偶有出格,皆有际可寻。
今所谓诗者,大抵无形。自新文化运动以降,诗文均兴“破格”之风。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破之诗文不聚神气,故今诗亦多无神。
昔日,闻一多先生力图重塑格律之形,但终因现代汉语以词组句,硬是没有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