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5|回复: 8

层次分析,三羊节奏连环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6 17: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0-6 17:42 编辑

层次分析,三羊节奏连环套
节奏划分法,是读音法的预演;节奏读音法,是划分法的显现。
文字是视觉艺术,声音是听觉艺术。划分与读音,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乐记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三羊说,“节奏,是声的断续;无声为断,有声为续”。
所谓节奏,也就是断续。语言的有断无声或有声无断,绝对不能形成或称为节奏。具体来说,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有声”总时间段和“无声”的总时间段。“断”,就是将有声得总时间段,切分成若干小的时间段;“续”,就是将无声的总时间段,切分为若干小的时间段。节奏就是断续,断续就是节奏。没有断续,就没有节奏。
字顿节奏,是一种读音结构(或叫,语音结构),而不是一种语法结构。语法,虽然与读音有瓜葛,但不是决定因素。读音主要与生理习惯和文字音义有关。譬如,
【1】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其:
语法结构是“二·一·二”,即“主·谓·宾”;
语音结构是“二·三”。
【2】
曹植诗句“豆在釜中泣”,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一·三·一”;
语音结构是“二·三”。
【3】
白居易诗句“家在蛤蟆岭上住”,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一·五·一”;
语音结构是“二·二·三”。
【4】
白居易诗句“一丈毯用千两丝”,其:
语法结构是“主·谓·宾”,即“三·一·三”;
语音结构是“二·二·三”。
【5】
黄景仁诗句“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其:
语法结构是“主·谓·宾”,即“三·一·三”;
语音结构是“二·二·三”。
【6】
陆游诗句“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其:
语法结构是“主·谓·宾”,即“三·一·三”;
语音结构是“二·二·三”。
【7】
三羊示例“孙悟空打白骨精”,其:
语法结构是“主·谓·宾”,即“三·一·三”;
语音结构是“三·一·三”。
【8】
三羊示例“爱北京城”,其:
语法结构是“动宾短语”,即“一·三”;
语音结构是“一·三”。
【9】
三羊示例“从海外来”,其:
语法结构是“状中短语”,即“三·一”;
语音结构是“三·一”。
【10】
三羊示例“我爱北京城”,其:
语法结构是“一·一·三”,即“主·谓·宾”;
语音结构是“二·三”。
【11】
三羊示例“我们爱北京城”,其:
语法结构是“二·一·三”,即“主·谓·宾”;
语音结构是“三·三”。
【12】
三羊示例“我从海外来”,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一·三·一”;
语音结构是“二·三”。
【13】
三羊示例“工农商学兵”,其:
语法结构是“并列短语”。
读音结构是“二·三”。不作“三·二”。
【14】
三羊示例“赤橙黄绿青蓝紫”,其:
语法结构是“并列短语”,
读音结构是“二·二·三”。不作“三·二·二”或“二·三·二”。
【15】
三羊示例“我从海外归来”,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一·三·二”;
语音结构是“二·二·二”。
【16】
三羊示例“我们从海外归来”,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二·三·二”;
语音结构是“二·三·二”。
【17】
三羊示例“三羊从海外来”,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二·三·一”;
语音结构是“三·三”。
【18】
三羊示例“二百五十六岁”,其:
语法结构是“数量短语”,即“五·一”;
语音结构是“二·二·二”,
不读“三·三”,“二百五·十六岁”。
【19】  
三羊示例“三十一年”、“二十四桥”,其:
语法结构是“数量短语”,即“三·一”;
语音结构是“二·二”。
【20】
三羊示例“三羊热爱对联”,其:
语法结构是“二·二·二”,即“主·谓·宾”;
语音结构是“二·二·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07: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刘禹锡诗句“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其:
语法结构是“三·三·一”,即“主·状·谓”;
语音结构是“二·二·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0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7】
三羊示例“三羊从海外来”,其:
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二·三·一”;
语音结构是“三·三”。
------------------语音结构应该是“二·三·一”;与语法结构同步。

字顿节奏,是一种读音结构(或叫,语音结构),而不是一种语法结构。语法,虽然与读音有瓜葛,但不是决定因素。读音主要与生理习惯和文字音义有关。
---------------我认为这种习惯存在,语法结构只能是音步的划分的参考,读音结构才是音步的划分的依据,但对于同一个句子,有时不同人读会有不同读音结构,这时就该选取与语法结构一致的来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大刀李征 的帖子

在下三羊谢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3: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羊节奏连环套理论

“义顿为主,音顿相辅;先二后三,单字互补”,是诗歌语言的习惯读音法。
习惯读音法,是诗歌语言节奏划分法的重要依据;
习惯读音法,是三羊节奏连环套理论的唯一支柱。

所谓划分节奏,实际就是语言文字的分合。“分”是将多字词语分解成二(或三)字单元。原则是“分四不分二,分三看邻字”。“合”,是将零星文字合并为二(或三)字单元。原则是“合一也合二,最多三个字”。
划分节奏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单音字的独立性,以此使语言形成三三两两的节奏模式,从而达到“读之上口、听之顺耳”的最佳音乐效果。


二、字顿节奏的义顿与音顿
什么叫“义顿”。
“义顿”,用“既有词语意义又有句法意义的词语”形成的字顿,是“义顿”;用“句法结构‘主语+谓语’合成的字顿,是“义顿”;用“句法结构的‘谓语+宾语’合成的字顿,是“义顿”;多字并列短语的部分是“义顿”。譬如:

1、“三羊特别热爱中华诗词”,五个字顿是“义顿”;
2、“我爱北京”,“我爱”是“义顿”;
3、“我们爱北京”,“爱北京”是“义顿”;
4、“工农商学兵”,先二后三,两个“义顿”;
5、“三十一年还旧国”,“三十”、“一年”、“还旧国”,三个“义顿”;
6、“风前带是同心结”,“风前”、“带是”、“同心结”,三个“义顿”;
7、“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夜”,三个“义顿”;
8、“秦皇岛外打渔船”,“秦皇”、“岛外”、“打渔船”,三个“义顿”。

什么叫“音顿”。
“音顿”,就是用“既无词语意义又无句法意义的字、词语”形成的字顿,以及“只有词语意义没有句法意义的字、词语”形成的字顿。譬如:
1、“我从北京来”,“我从”与“北京来”是“音顿”;
2、“蜀客船从鸟道回”,“船从”与“鸟道回”是“音顿”;
3、“家在蛤蟆岭上住”,“家在”与“岭上住”是“音顿”;
4、“王老五爱中华诗词”,“爱中华”是“音顿”;
5、“三羊从海外来”,“三羊从”与“海外来”,是“音顿”;
6、“我和三羊是好友”,“我和”是“音顿”;
7、“我们的家”,“的家”是“音顿”;
8、“我的祖国”,“我的”是“音顿”;
9、“糊里糊涂的‘音步程式化’理论”!“糊里”是“音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0-10 11:00 编辑

三、三羊节奏连环套理论的应用与释义

1、“义顿为主”法

“到中流击水”,读为“三·二”,不作“二·三”。道理在于读为“二·三”,则破坏了双字词语(中流)完整性,违反了“分四不分二”的原则。
再如“一万年太久”句,读为“三·二”,不作“二·三”。这里的“年”字,只能上挂,不能下连。与下文“三羊爱北京”中的“爱”不可等量齐观。所以,读为“三·二”不作“二·三”,是充分体现“义顿为主”法。


2、“音顿相辅”法

曹植诗句“豆在釜中泣”,语法结构是“主·状·谓”,即“一·三·一”;语音结构是“二·三”。“豆在”与“釜中泣”,是两个“音顿”。读作“二·三”,不作“一·三·一”,这是生理习惯读音法。读音法,它不但成就了“音顿相辅”法,而且同时又证明了“三字词语”在句中的有分合变化的!

譬如,介宾短语“从海外”分合变化:
(1)、在“我从海外来”句中(二·三),“从海外”分解到“我从”与“海外来”的两个音顿里;
(2)、在“我从海外归来”句中(二·二·二),“从海外”分解。“我从”,是音顿,“海外”独立为义顿;
(3)、在“三羊从海外来”句中(三·三),“从海外”分解到“三羊从”与“海外来”的两个音顿里;
(4)、在“三羊从海外归来”句中(二·三·二),“从海外”独立为义顿。

又譬如,动宾短语“爱上海风光”分合变化:
(1)、在“我爱上海风光”中(二·二·二),“爱上海风光”被分解。“我爱”、“上海”、“风光”是义顿;
(2)、在“我们爱上海风光”中(三·二·二),“我们爱”“上海”是义顿;
(3)、在“张老三爱上海风光”中,“爱上海”不是动宾关系;是音顿。
(4)、在“我们爱上海”中,“爱上海”是动宾关系,是义顿。


3、“先二后三”法

“三羊爱北京”,既可以看做“二字词语”与“三字词语”组成,也可以看做“三字词语”与“二字词语”组成。不管是“二·三”,还是“三·二”,二者都不是割裂词义(所谓割裂词义,应为割裂双字词语),或者说,“爱”即可上挂,也可下连。为何读为“二·三”!不作“三·二”呢?这就是人们的“先二后三”习惯读音法。“工农商学兵”,读为“二·三”,不作“三·二”。理同“三羊爱北京”。


4、“单字互补”法

“单字互补”法,又叫“虚字互补”法。或者叫“均衡互补”法,“互补”是手段,“均衡”是目的。
(1)连词(如“和”字)均衡互补的七种变化形式:
①“我和他”;
②“我和·张三”;
③“张三·和他”;
④“张三·和李四”;
⑤“张老三·和我”;
⑥“我和·张老三”;
⑦“张老三·和·王老五”。
(2)助词(如“的”字)均衡互补的七种变化形式:
①“我的家”;
②“我的·老家”;
③“张三·的家”;
④“张三的·老家”;
⑤“张老三·的家”;
⑥“我的·外婆家”;
⑦“张老三·的·外婆家”。
(3)介词(如“从”字)均衡互补的七种变化形式
①“从·上海滩·来到·北京”;
②“张三从·上海滩·来到·北京”;
③“张老三·从·上海滩·来到·北京”;
④“从草原·来到·北京”;
⑤“我从·草原·来到·北京”;
⑥“我们·从草原·来到·北京”;
⑦“张老三·从草原·来到·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2: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0-14 20:24 编辑

四、语言节奏的层次与符号

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为例,看“语言节奏的层次与符号”具体展现:

红军——不怕——远征—难,〇〇——〇〇——◎◎—◎
万水——千山——只—等闲。〇〇——〇〇——◎—◎◎

五岭——逶迤——腾—细浪,〇〇——〇〇——◎—◎◎
乌蒙——磅礴——走—泥丸。〇〇——〇〇——◎—◎◎

金沙——水拍——云崖—暖,〇〇——〇〇——◎◎—◎
大渡——桥横——铁索—寒。〇〇——〇〇——◎◎—◎

更喜——岷山——千里—雪,〇〇——〇〇——◎◎—◎
三军——过后——尽—开颜。〇〇——〇〇——◎—◎◎

节奏符号说明:
单环符号“〇”,表示“顿”中的字符;
双环符号“◎”,表示“豆”中的字符;
双字线符号“——”,表示“顿”与“顿”之间的停歇,简称“顿歇”;
单字线符号“ — ”,表示“豆”与“豆”之间的停歇,简称“豆歇”;


“顿歇符号”与“豆歇符号”,从停歇时间来讲,只表示“顿歇”大于“豆歇”或“豆歇”小于“顿歇”,并非实指“顿歇”是“豆歇”的两倍或“豆歇”是“顿歇”的一半。

“顿”可以是“字顿”的简称,取解“房子”义;
“豆”可以是“字豆”的简称,取解“盘子”义。

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共有“16个双字顿”、“8个双字豆”和“8个单字豆”的构成。“红军”、“不怕”、“万水”、“千山”……等,是双字顿。“远征难”与“只等闲”……等,是三字顿。三字顿其中的“远征”与“等闲”,是双字豆。三字顿其中的“难”与“只”,是单字豆。

三字顿“千里—雪”,既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〇〇—〇”来表示。用“◎◎—◎”,而不用“〇〇—〇”。其目的是为了三字顿在文稿中的视觉更加明显。具体的说法,就是将“岷山(双字顿)”与“千里(双字豆)”区别开来。

“字豆·豆歇”节奏,是“字顿·节奏”的附属节奏;
“字豆·豆歇”节奏,是“字顿·节奏”的下级节奏。

节奏就是断续,断续就是节奏。

所谓“节”,就是顿歇与豆歇;
所谓“奏”,就是字顿与字豆。

层次分析,是三羊节奏连环套理论的核心。
节奏符号,是层次分析的具体反映与显现。

没有“字豆·豆歇”节奏,就没有层次性。没有层次性就不能分清句子节奏的结构格式。譬如,“举杯邀明月”与“一万年太久”这两个五言句。

一种节奏符号表示,分不清“二三”与“三二”
举杯——邀——明月。〇〇——〇——〇〇
一万——年——太久。〇〇——〇——〇〇

两种节奏符号表示,为:
举杯——邀—明月。〇〇——◎—◎◎
一万—年——太久。◎◎—◎——〇〇

再譬如,“从上海来”与“到北京城”
一种节奏符号表示,分不清“一三”与“三一”。
从——上海——来。〇——〇〇——〇
到——北京——城。〇——〇〇——〇

两种节奏符号表示,为:
从—上海——来。◎—◎◎——〇
到——北京—城。〇——◎◎—◎

既研究“奏”,又研究“节”,是节奏理论的“全面”;
只研究“奏”,不研究“节”,是节奏理论的“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0-14 18:22 编辑

五、语言节奏的层次与声律
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的节奏层次:
【1】第一层次,是“联节奏”,全诗共有4个联节奏(即,首颔颈尾联);
【2】第二层次,是“句节奏”,每个联节奏由2个句节奏组成(全诗共有8个)
【3】第三层次,是“顿节奏”,每个句节奏由3个顿节奏组成(全诗共有24个)
【4】第四层次,是“豆节奏”,每个三字顿由2个顿节奏组成(全诗共有16个)

红军——不怕——远征—难,〇〇——〇〇——◎◎—◎
“红军”与“不怕”两个节奏,是同一个层次。都叫“字顿”,属“字数相同,级别相同”型;
“不怕”与“远征难”两个节奏,是同一层次。都叫“字顿”,属“字数不同,级别相同”型;
“远征”与“难”两个节奏,是同一个层次。都叫“字豆”,属“字数相同,级别相同”型;
“不怕”与“远征”两个节奏,不是同一层次。一为“字顿”,一为“字豆”,属“字数相同,级别不同”型;

豆节奏的相同与不同:
【1】“◎◎—◎”与“◎◎—◎”或“◎—◎◎”与“◎—◎◎”,是相同;
【2】“◎◎—◎”与“◎—◎◎”或“◎—◎◎”与“◎◎—◎”,是不同。

豆节奏的不同,与诗歌语言的节律回环无关!譬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〇〇——〇〇——◎◎—◎
万水——千山——只—等闲。〇〇——〇〇——◎—◎◎


豆节奏的不同,与诗歌语言的平仄声律无关!在五七律的近体诗中,双字顿的平仄声律点的确定:
双字顿,在字顿的“顿尾”;
三字顿,在字顿的“顿腰”。实例:

五岭——逶迤——腾—细浪,〇⊙——〇⊙——〇—⊙〇
乌蒙——磅礴——走—泥丸。〇⊙——〇⊙——〇—⊙〇

金沙——水拍——云崖—暖,〇⊙——〇⊙——〇⊙—〇
大渡——桥横——铁索—寒。〇⊙——〇⊙——〇⊙—〇

更喜——岷山——千里—雪,〇⊙——〇⊙——〇⊙—〇
三军——过后——尽—开颜。〇⊙——〇⊙——〇—⊙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22: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律诗句脚的韵律与声律

古人依据“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将文笔一分为“文”“笔”两体。

“文(有韵)”之四句,其句脚平仄规律:
1、“平仄平仄”式
空山不见人【平】,但闻人语响【仄】。
返景入深林【平】,复照青苔上【仄】。(王维)
2、“仄平仄平”式
功盖三分国【仄】,名成八阵图【平】。
江流石不转【仄】,遗恨失吞吴【平】。(杜甫)


“笔(无韵)”之四句,其句脚平仄规律:
1、“仄平平仄”式
渔舟唱晚【仄】,响穷彭蠡之滨【平】;
雁阵惊寒【平】,声断衡阳之浦【仄】。(王勃)
2、“平仄仄平”式
舟楫路穷【平】,星汉非乘槎可上【仄】
风飚道阻【仄】,蓬莱无可到之期【平】(庾信)


《文镜秘府论》关于句脚声律的三点说法:

    凡诗赋之体,悉以第二句末与第四句末以为韵端。若诸杂笔不束以韵者,其第二句末即不得与第四句同声,俗呼为隔句上尾,必不得犯之。如魏文帝《与吴质书》曰:“同乘共载,北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是也。刘滔云:“下句之末,文章之韵,手笔之枢要。在文不可夺韵,在笔不可夺声。且笔之两句,比文之一句,文事三句之内,笔事六句之中,第二、第四、第六,此六句之末,不宜相犯。”此即是也。

  笔复有隔句上尾,第二句末字,第四句末字,不得同声。得者:“设醴未同,兴言为叹。深加相保,行李迟书。”失者:“同乘共载,北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

    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比文之二句,验之文笔,率皆如此也。体既不同,病时有异。其文之犯避,皆准于前。


由以上三点可知,律诗的句脚“韵律”重于句脚“声律”。刘滔“在文不可夺韵,在笔不可夺声”的说法,实际就是“有韵尊韵,无韵尊声”。五七律和五七绝的首句押韵,实际就是:以“韵”夺“声”。律诗中的声律“顿间相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的说法。仍然以《长征》为例。

顿间相替:是以“顿”为单位。是“第一顿与第二顿”和“第二顿与第三顿”的相间交替;也就是“第一顿与第二顿”和“第二顿与第三顿”顿节点的相间交替。具体说来就是:“喜与岷”和“岷与里”的交替。“顿间相替”是一种左右相替。
更喜【仄】——岷山【平】——千里【仄】—雪

句间相对:是以“句(三个字顿)”为单位。是两句之间的顿节点与句节点同时依次相对。“句间相对”是上下相对。
更喜【仄】——岷山【平】——千里【仄】—雪【仄】,
三军【平】——过后【仄】——尽—开【平】颜【平】。

联间相粘:是以“联(六个字顿)”为单位。《长征》颔颈联
〇仄——〇平——〇—仄【仄】,〇平——〇仄——〇—平【平】。
〇平——〇仄——〇平—【仄】,〇仄——〇平——〇仄—【平】。

所谓“联间相粘”,实际就是“句间相对”的延伸。在“联间相粘”中,句脚的平仄相同实属韵律使然。理同首句押韵导致平仄相同的道理一样。

由此分析,使我们十分明确,句节点的平仄,与“顿间相替”无关。

近体诗的声律口诀,实在是223节奏的声律大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既适用于“顿间相替,又适用于“句间相对,还适用于“联间相粘”。古人只字不提“第七字”,道理在于“第七字”是句节点。“第七字”与“第二、四、六字”是两个层面的节奏点。句脚字的声律,是由韵律来决定,不是由顿节点交替而来。句脚字的平仄声律,简单通俗的说,就是由“同韵同声,异韵异声”而定夺的。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书中说“近体诗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以此,七律就是“顶节、头节、腹节、脚节”。四个节奏,有“2、4、6、7”四个节奏点。传统声律理论的所谓“四个平仄标准式”:

1、〇平——〇仄——〇平——仄,【单调脚,第67字平仄相异!】
2、〇仄——〇平——〇仄——平。【单调脚,第67字平仄相异!】
3、〇仄——〇平——〇仄——仄,【双调脚,第67字平仄相同!】
4、〇平——〇仄——〇平——平。【双调脚,第67字平仄相同!】

由以上“四个平仄标准式”可知:在单调脚中,第67字是交替的(即,平仄相异);在双调脚中,第67字是不交替(即,平仄相同)。
王力的“二字为节”与“四个节奏”说,是传统声律理论的代表。传统声律理论认为:所谓“相间交替”,就是“2、4、6、7”四个节奏点的平仄交替(或,递换)。传统的声律理论,它只能解释“单调脚中第67字的交替”;它不能解释“双调脚中第67字的不交替”。

句节奏、顿节奏与豆节奏的层次关系为:句节奏是顿节奏的“上级”,豆节奏是顿节奏的“下”级。传统声律理论“二字为节四节奏”说,由于没有“节奏层次观”,不是将上级当下级,就是将下级当上级。不管把“千里雪”看做是“〇〇——〇”,不管把“尽开颜”看做“〇——〇〇”,也不管把“尽开颜”看做是“〇〇——〇”。传统的声律理论,都不能比较合理、相对准确的解释七言近体诗句脚的声律问题。相当于近体诗的三顿七字句来说,只要采用“二字为节”的方法,必定产生“四个节奏”的后果。如果说“二字为节”是陷阱,那么“四个节奏”就是泥潭。


节律与声律的层次分析法,
是三羊连环套的格律新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