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回复: 3

西华大学诗会发言文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8 16: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理编辑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0: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诗百年”

中国格律体新诗研讨会




会议资料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
东方诗风网·中国格律体新诗网

中国·成都    2017年9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与宣言
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余小曲 (1)
21世纪中国格律体新诗宣言…………………………………………与会诗人等
关于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  东方宣言 ……………………………与会诗人等

第二部分  格律体新诗理论架构
诗的格律……………………………………………………………………闻一多
论格律体新诗的艺术属性 ………………………………………………周拥军
格律体新诗谱系 ………………………………………………………… 万龙生
格律体新诗创作规范 ……………………………………………………余小曲
关于完全限步说……………………………………………………………程文
论格律体新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李长空
标点符号在格律体新诗建行中的使用……………………………………余小曲
诗坛三分有其一:向宝岛诗坛论荐大陆格律体新诗发展状况及其意义……黄中模
闻一多:格律体新诗之父…………………………………………………万龙生

第三部分  格律体新诗创作谈
新诗格律与音律…………………………………………………………黄中模
论新旧体诗格律规范之异同 ………………………………………… 王端诚
小议顶针在格律体新诗中的运用 …………………………………… 任雨玲
新诗呼唤形式规范……………………………………………………肖体仁
论新诗的节奏……………………………………………………………赵青山
从实践中体会格律体新诗与诗词的关联………………………………龙光复
新诗格律应用技巧初探……………………………………………………齐云
浅谈格律体新诗和近体诗创作的异同……………………………………汪常
赏读诗人张先锋格律体抒情诗《清晨的细雨》………………………刘宝贵
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王世忠
试论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方向……………………………………………张先锋

第四部分  格律体新诗佳作选
第五部分  格律体新诗文献索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诗百年·中国格律体新诗研讨会
西华大学




时    间:2017年9月23日,周六

主办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
          东方诗风网·中国格律体新诗网

协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
四川文化网

承办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千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四川·西华大学
2017年9月23日







中国格律体新诗研讨会
议  程

上  午
第一阶段(宣言签署会):(9:30——10:30)
主持:王学东(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一、与会嘉宾介绍
二、主办方,西华大学谢应光院长致欢迎词
三、主题发言:余小曲(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研会会长)
四、宣读《新世纪中国格律体新诗宣言》(重庆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王端诚先生)
五、与会诗家代表签署宣言
六、与会成员合影留念
第二阶段(10:30——11:45)(每人9分钟)
主持人:谢院长     
点评人:龙光复()
1、万龙生(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文学》副主编)
2、黄中模(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研究所所长)
3、
4、王端诚(重庆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5、王世忠(邯郸学院武安分院副院长、东方诗风网站长)
6、王国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副教授)
下  午
主持:余小曲(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会长)
格律体新诗研讨会:(2:00-5:00)
研讨会主题:围绕格律体新诗现阶段相关问题讨论
1、推崇新诗自由化的思想依然占据主导,认同格律体新诗规范并参与创作人数还不广泛
2、格律体新诗理论尚有一些具体观点存在分歧,新诗格律化程度尚在探索定性中
3、缺少有力度和全国性影响的作品,一些优秀作品向外推介力度不够
4、缺少推向全国性影响的典型人物,创作突出的新人需要在实践中成长
5、欠缺以统一规范为前提的推动者,在国家级社团、刊物尚未引起足够的专题关注
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同仁们在未来的探索实践中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与会诗家讨论发言:
1、第一场 发言(2:00——3:30 )(每人限时5分钟)
发言人:张先锋、严希、李征、李维瀚、王民胜、尹才干、刘善良、段永、陈晖、王学东、龙光复、汪德国、丛守武、苏勤、周琪
点评人:万龙生、王端诚
休息(3:30-3:45)
2、第二场发言(3:45——5:00 )(每人限时5分钟):
发言人:贺志利、张南、陈建军、奉春、刘志刚、蔡友缘、付志立、李征、孙尚举、周树安、何启华、向东、魏紫、刘现成、刘天宇
点评人:黄中模、王世忠

二、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研会会长余小曲致答谢词


(实际会中有临时调整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
余小曲


提要:关于格律体新诗,从上世纪初新诗诞生起,诗学前贤就开始了其探索历程。从上世20年代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到50年代何其芳发表《关于现代格律诗》,直到现在,已近百年,新诗格律理论探索一直在颠踬前行。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开始了从诗体名称到格律要素的全方位研究,“格律体新诗”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终于有了清晰的眉目。


关键词:探索 规范 发展与展望


    普遍认为,2018年是中国新诗诞辰100周年,官方和民间都围绕新诗百年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总结。百年来,追随“自由化”的新诗与追求“格律化”的新诗一直在诗歌界形成明显的不同态势。追求“格律化”的新诗一度居于优势,但是后来形成了自由新诗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与中国几千年的诗歌传统,与诗歌自身的文体特征极不相称。但新诗格律的研究始终在颠踬前行。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开始了从诗体名称到格律要素的全方位研究,“格律体新诗”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终于有了清晰的眉目。
    本文试图联系新诗格律已经的历史,着重总结如今新诗格律研究与创作已经取得的成就。


上世纪的新诗格律的探索


    普遍地认为,新诗格律的探索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这一时期,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宗白华的《流云》、陆志韦的《渡河》、刘半农《扬鞭集》、刘大白《旧梦》等,已经出现略具格律形态的新诗,但还没有正式提出新诗格律的概念。
    1926年,闻一多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发表了论文《诗的格律》,算是亮出了新诗格律的旗帜;一大批后来史称“新月派”的诗人群起呼应,发表了大量作品,朱自清在《新文学大系·诗选》前言中称之为"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虽然她持续时就不长,很快就被风吹雨打去,但是作为格律体新诗的先驱,却奠定了理论探索的基础,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对新诗格律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格律要素进行了探索,明确提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既试图解决顿的整齐,又兼顾字的整齐,以此构建诗节与诗行的格律主张,却没有探索出明确的规范,有的诗人之创作实践中只顾生凑字数一致,致贻影响恶劣的“豆腐干”之讥。
    其后,何其芳觉察到新诗“还有一个形式问题尚未解决”,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每行顿数有规律,而每顿可以从一字多到三四个字,每行的最后一顿基本上是两个字。何其芳强调了每行顿数的整齐,而忽略了字数的整齐;因为他认为要顾到顿数的整齐,就很难同时顾到字数的整齐。这是继承了闻一多顿数整齐的要求,却不愿解决字数整齐的问题。然而这一时期何其芳理论影响甚大,顿数的整齐成为了构建新诗形式的重要共识,在当时诗坛形成了一种不妨称为“半格律诗”的形式。不仅如此,何其芳首次对新诗格律明确为“现代格律诗”,迈过了新诗格律探索半个世纪的“无名氏”时代,开启了新诗格律探索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林庚提出的“半逗律”也颇有价值。林庚先生试图通过把一行诗切分为前后两段,使其节奏分明。他探索的“九言诗行”就是“四五”或“五四”两种方式的组合。
    因为何其芳谈诗句“三字尾”涉及到民歌句式的局限性,触犯了当时席卷全国的“新民歌”运动,一些诗人也纷纷“改掉洋腔唱土调”,新诗格律探索遂告终止。
    八十年代起至上世纪末,新诗格律探索掀起新的高潮,延续至新世纪之初,继“新月派”、1950年代之后,可称为新诗格律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时期依然呈现出多样化的新诗格律探索,产生了黄淮、周仲器的“共律体与自律体”论,万龙生的新诗格律形式“三分法”论,程文先生的“完全限步”说,陈本益的“汉诗节奏”论,孙则鸣、许霆、鲁德俊等的“对称”论等。诗歌外在形式的探索丰富多彩,九言诗、十四行诗汉化成为比较突出的格律新诗探索成果。1994年“深圳现代格律诗学会”成立,提出现代格律诗应该具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这任然是止于泛泛而言,不能达于操作层面。


格律体新诗研究与创作互相促进的新局面


    截至上世纪末近百年的新诗格律探索,有发现、有创建、有继承、有发展,尽管未能形成共识,但是为格律体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到了新世纪初,借助于网络平台,格律体新诗的研究与创作打破了自由诗的话语垄断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格律体新诗的第四次浪潮蓬勃兴起。
    2005年前后,追求新诗格律的一批有志之士,逐步集结到“东方诗风”论坛,创建格律体新诗,开启了新诗格律向规范发展的新时代。首先,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格律诗”名称逐渐为“格律体新诗”所取代。最早是“东方诗风”论坛的诗友2005年在合肥聚会,提出将“现代格律诗”更名为“格律体新诗”。这是因为,新时期以来诗词创作呈复兴之势,今人写的诗词当然也属于“现代格律诗”,就同何其芳所谓“现代格律诗”混同起来。而将其改称“格律体新诗”,中心词定位为新诗,定语为“格律体”,直接定位为采用一定格律写作的新诗诗体。这就既与“现代”创作的诗词区分开来,又与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自由体新诗相对应,相区别。这不是简单的改名,更不是割裂历史,否定“现代格律诗”的探索之功,而是承前启后,适应新阶段发展的需要。
    格律体新诗这一名称事实上逐步取得了广泛的认同,2006年东方诗风同仁又在成都旗帜鲜明地创办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集结起一个新的以中青年成员为主体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群体,其后还创办《格律体新诗》刊物,与《东方诗风》诗刊相互辉映,推动格律体新诗的建立与发展。2007年,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先生他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一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将格律体新诗作为新诗的一种诗体进行了专章论述,意味着格律体新诗从此登堂入室。此后,格律体新诗这一名称除继续在网络广泛传播外,也屡见于一些民刊或官方刊物。
    诚然,“格律体新诗”的准确命名意义重大,关键更在于其理论基础的构建与创作实践的跟进。对此,做一番简要概括。
一、格律体新诗建立的理论基础
    其实在前两个阶段,关于语言载体改变之后,建立新的诗歌格律的必要性,闻一多和何其芳都做了很好的论述。闻一多著名的“镣铐”之喻曾受到误解以至歪曲,但是他关于格律是写诗必要的工具的观点触及了诗与散文的根本区别;何其芳关于一种语言的诗歌如果没有格律是一种“偏枯”现象的论述也是鞭辟入里的精要之言。到了1980-90年代,新诗格律的理论深入到具体操作的层面,有不少收获。
    进入新诗格律建设第四次浪潮,理论方面对前贤的已有成就进行了继承、吸收与发展、完善,在对此前分散的理论进行充分梳理、融合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归纳,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通过膺服这种理论的诗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其缺陷与不足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探索实践出新的规范,使之达成新的共识。
    具体地讲,格律体新诗首先以闻一多《诗的格律》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深刻吸收其构建诗行与诗节中通过“顿数”与“字数”的整齐处理,实现诗歌的“三美”思想。其次是充分接纳吸收何其芳及其之后诗家长期承袭“顿数”整齐的共识,结合程文的“完全限步说”、万龙生的外在形式“三分法”与“音步论”、孙则鸣等的“对称论”,构建出系统化的格律体新诗创作规范,并以此成功地指导创作实践,不断产生出有一定水平的格律体新诗作品。
二、格律体新诗格律要素规范概要
    简而言之,格律体新诗就是采用现代白话语言创作的规律性用韵,且音步(音顿)节奏对称的新诗。其核心,一是有规律押韵,二是音步节奏对称。前者是题中应有之义,易于掌握;而后者是操作的难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入的西方诗歌的“音步”术语,着眼于长短,习称的“顿”或“音顿”着眼于间歇,二者在划分上并没有区别。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具体操作规范:
(一)诗体外在形式的“三分法”分类及其“无限可操作性”:
1、整齐式:同一首诗,无论长短,各个诗行字数相等,音步数相同。
2、参差对称式(简称参差式):一首诗的诗节多少不固定,同一诗节内各行字数、音步允许参差,但各节对应诗行音步一致且字数相等,呈现出同一节式的重复。这种作为“复制”模式的诗节称为“基准诗节”。
3、复合式:同一首诗内根据表达的需要,各个不同的部分分别呈现出整齐式和参差式状态。
不难理解,以上三种体式都可以产生出各不相同的作品,其样式是不可能穷尽的,从创作的角度讲,这就是“无限可操作性”,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二)用韵规范,即格律体新诗信奉“无韵不成诗”的古训,必须有规律地押韵。既然语言载体是现代汉语,当然采用“中华新韵”划分韵部。由于汉语是富韵语言,不提倡邻韵通押,允许个别例外。
以上各种形式的作品均可采用下列韵式:
1、偶行押韵(亦可首行入韵),一韵到底;
2、节转韵(不同的诗节可押不同的韵);
3、随韵
4、交韵
5、抱韵
(三)音步划分原则:
1、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闻一多早就指出音步应以现代汉语二字和三字词为基本单位。对此坚定不移,可以避免划分音步的随意性。
2、四字成语、熟语应做分解,使成两个音步。
3、助词“的”“地”本来就读轻音,为了化解四字音步,可以改前附为后靠。例如“在伟大的祖国”就可以划分为“在伟大\的祖国”,读起来就没有拖沓感。这一做法,孙大雨、卞之琳、胡乔木等前辈早就提出过,而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
(四)定行诗体。
    根据至今的实践,并充分考虑到世界诗歌共同的精短特点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逐渐创建四行、六行、八行和十四行几种定行诗体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不过必须把“定行诗体”放在格律体新诗的框架内来认识,“定行”绝不是唯一的条件。所有这几种定行诗体都可以按照“三分法”产生许多不同的体式。尤其需要指出目前一首仅仅是十四行的自由诗也妄称“十四行诗”,完全是“走错了房间”。
    研究者在上述体式的划分中看到了古典诗词的身影:整齐体雷同四、五、七言古诗;参差体类似上下阕完全对称的词;几种定行诗体则可分别对应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这一时期,一些优秀的外国诗歌翻译家如屠岸、谷羽、黄杲炘、吴钧陶、杨开显等践行“以格律译格律”的原则,其译品很自然就与格律体新诗合流,产生了“格律体译诗”,成为格律体新诗的一支可靠的盟军。顺便说一句,那些或者不负责任,或者低能的译者,把外国格律诗胡乱译为自由诗对中国新诗起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新诗的极端散文化倾向难辞其咎。
三、格律体新诗规范的成功实践。
    以上格律体新诗规范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通过“两网两刊”(即“东方诗风”论坛并《东方诗风》诗刊与“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并《格律体新诗》诗刊)上千同仁,历经十余年的创作实践,并不断地修正完善的。十余年来,已创作出数以万计符合上述规范的格律体新诗,其中不乏优秀篇章。《东方诗风》与《格律体新诗》发表了大量作品与论文。而已经出版的格律体新诗专著与合集达数十余部之多,其中有的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格律体新诗规范的可行性与“无限可操作性”,闻一多先生“相体裁衣”的创作理念终于落到了实处。
    格律体新诗创作规范的确立,使格律体新诗自然呈现出外在形式的三种模式和内在节奏的音乐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宣称,如今的格律体新诗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型,并且通过创作形成了以“三分法”为框架的格律体新诗谱系。


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


一、格律体新诗新世纪十年发展综述
    从2005年“东方诗风”网站“合肥聚义”正式启用“格律体新诗”这一名称算起,格律体新诗从规范的建立到创作实践已经经历了十三个年头,尽管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其成绩有目共睹,成果蔚为大观。与此同时,创建格律体新诗的努力还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下面以时间先后为序,择其要者加以梳理,展示其成长历程。
    2006年,晓曲直接使用格律体新诗名称在成都创办“中国格律体新诗网”,邀请网络交流中有着新诗格律倾向的中青年同仁与“东方诗风网”形成互动,共同推进格律体新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007年,“两网”重要成员在重庆聚会,交流分享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经验。期间游览了万盛黑山谷、北温泉,参观南山抗战博物馆,与南岸区、北碚区作协交流,在重庆大学举办诗歌朗诵会,得到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盛情接待,并与诗歌理论家吕进、蒋登科及其研究生座谈。与会同仁创作大量格律体新诗采风之作,编印了《行吟在巴山渝水间》诗画册。
    10月,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由常熟理工学院、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主办,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文学报》对此作了报道。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20余位诗人、学者。东方诗风论坛万龙生、程文、孙逐明、王端诚、沈用大与会。会后发布的《纪要》充分肯定了新诗格律研究的成果与创作收获。
    2008年《格律体新诗》与《东方诗风》诗刊相继创刊,互动展示格律体新诗创作成果,开启“两网两刊”格律体新诗探索、创作、交流新时代。同年,诗家李长空在“百度百科”建立“格律体新诗”词条,收录了格律体新诗发展进程的部分重要资料,对推介格律体新诗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年末,《格律体新诗》编委会发起成立“中国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筹), 得到万龙生、王端诚、孙则鸣、周拥军、黄中模、黄淮、程文等中国诗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并出任顾问。之后陆续加盟的成员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20人。
    2009年4月,“两网两刊”主要成员聚会成都市新都“新岛山庄”,共商新诗格律建设大计,在有关格律体新诗的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发布了首次“两网两刊”会谈《纪要》。10月,“两网两刊”部分同仁应邀参加由重庆师大及重庆市台盟、社科联举办的“中秋月圆”海峡两岸诗歌朗诵暨作品研讨会,朗诵大量格律体新诗新作。嗣后,论文及诗作辑为《两岸诗心共月圆》(黄中模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出版,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
    2010年起,各位同仁在网络大力推广格律体新诗,在中华诗词论坛、世界汉诗协会网、现代诗人网、中国辞赋网、中国微型诗网站等开设“格律体新诗”专版,使格律体新诗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了认同。10月,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在成都市新都新岛山庄举行了“五周年庆典”暨格律体新诗创作研讨会。来自各地的的专家学者和诗学同仁近四十人出席,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1年,“两网两刊”继续组织或参与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在成都举行的“成都重庆台湾作家诗人联谊座谈会”和“闽台巴蜀文化研讨会”,在重庆举办的“中国诗人节”朗诵会。由重庆市政府办公厅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和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承办的纪念“中国诗人节”在重庆诞生七十周年暨以纪念屈原、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在重庆人民大礼堂酒店隆重举行,也朗诵了不少格律体新诗作品。年末,“两网两刊”主要负责人再次聚会重庆,就当前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的一些问题广泛而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4月,东方诗风同仁又聚会安徽,由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文学院、《重庆文学》编辑部、“东方诗风”论坛联合主办的“东方诗风”论坛格律体新诗研讨会,东方诗风同仁对格律体新诗作了推介,涉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2012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与汾酒集团玫瑰汾酒全国品牌运营中心合作,中国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格律体新诗》杂志社协同国际诗歌音乐协会、诗歌与音乐网共同承办了“‘玫瑰汾酒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取得圆满成功。借评稿之机,“两网两刊”主要负责人就格律体新诗问题再次研讨,发布了两《网两刊第二次座谈纪要》。
    7月,“两网两刊”二十余同仁应邀参加由世界汉诗协会格律体新诗委员会、重庆孔子儒学研究会倡议,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酉阳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暨名家旅游文化采风活动”。并到桃花源和龚滩、龙潭古镇观光采风,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是继常熟会议后又一次全国性格律体新诗专题研讨活动,意义重大。活动结束后,会议代表聚集重庆东方花苑饭店,讨论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东方”宣言》,在网上公布后,反响强烈,签名诗人达200余名。次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桃源之我心》一书,收集了在会上交流的论文和采风作品。
    2012年是“东方诗风”论坛成立十周年,收到不少社团和诗家的祝贺。诗人共话“我与东方诗风”,在重庆通过不同的方式举办了格律体新诗系列庆祝活动。《“东方诗风”十周年格律体新诗选》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9年-2014年,格律体新诗影响持续发酵,各地格律体新诗同仁创作交流异常活跃,多位同仁格律体新诗作品在不同层级获奖。重庆诗词学会《重庆诗词》、重庆文史馆《重庆艺苑》杂志、重庆诗词学会《渝水》诗刊、、香港《世界汉诗》、河北滦县《东坡风》、太原诗词学会《并州诗汇》、天津《新月》、贵州《短歌行》等诗刊,相继开辟“格律体新诗专栏”推介格律体新诗,发表格律体新诗作品。西南大学诗歌诗学研究中心的《诗学》年刊自2009年创刊迄今,每期开辟《格律体新诗研究》专栏,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文字,并且重视格律体新诗优秀作品的评论,使格律体新诗理论不断深入,推动了创作不断发展。
    2015年,“两网两刊”主要负责人在重庆就当前新诗格律化发展态势及其前瞻,进行第三次会谈,会议对格律体新诗命名确立以来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概略式总结,并就下阶段的创作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各地格律体新诗同仁创作成绩突出,格律体新诗活动不断呈现。本年度“东方诗风”部分诗友还参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笔会”,把格律体新诗理念推向海外,还创作大量格律体新诗作品。
    2016年,“东方诗风网”同仁,先是在台北举办“2016两岸文化论坛”,向台湾诗坛大力推介中国大陆格律体新诗近年的发展势头,黄中模教授藉此提出了“诗坛三分有其一”的客观现状。后于9月,《东方诗风》诗刊协同重庆孔子儒学研究会、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湖北武当山无极书院在重庆举办2016海峡两岸“中秋月圆“诗歌朗诵会,与会的佳宾与代表有市人大,市文化委,市文联等单位领导、与来自台湾,加拿大、与重庆等地诗界40多位人士参会。“东方诗风”多位诗友携格律体新诗登台朗诵。
    10月,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在西南石油大学隆重举办“中国格律体新诗新都论坛暨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十周年庆典”并取得圆满成功。庆典会受到本区宣传部、文联、作协的高度重视,来自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媒体人员参加了庆典,收到题词、贺词、贺信、书画题赠等二百余件。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牧、四川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学明等与会指导。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诗歌网、中国文明网、四川文明网等国内重要影响媒体进行了报道。
    2017年,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在新都挂牌成立,川内各地40余诗人、学者、诗歌理论家与会并成为创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滕伟明会长到场授牌,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牧与会祝贺与勉励。这是国内首个将格律体新诗纳入正式社团的创研团体,为格律体新诗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自2004年9月,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了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由诗学家吕进和骆寒超响亮地提出了“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其中包含精神、诗体、传播方式三大重建的任务,而“诗体重建”则以建立现代格律诗(即现称“格律体新诗”)为重要内容。该论坛后来由北京《文艺研究》编辑部加盟联办,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每次论坛都发布了大量有关格律体新诗的论文,对新诗格律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005-2017年来,“两网两刊”共推出《东方诗风》诗刊18期、《格律体新诗》诗刊14期,编发大量格律体新诗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作品。其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至2008年以来,面向全国,每年一次的“春季诗赛”已成功举办六届;东方诗风网坚持每年一次的不同省市采风交流活动,为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推波助澜。
    十年来,格律体新诗研究与创作都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在诗歌理论方面,由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许霆《百年十四行体中国化进程论》,赵青山著《现代格律诗发展史》,周仲器《中国新格律诗史略》,鲁德俊《新诗格律探索》,李长空著《长空诗论选》,晓曲编著《中国格律体新诗论集》,以及万龙生《格律体新诗谱系》、孙则鸣的《音步对称论》等重要论文,可谓煌煌大观;同时格律体新诗创作亦与研究交相辉映,成果累累,可以举出下列选本:“东方诗风”论坛连续编选推出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2006年格律体新诗选》《“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则编选了“中国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丛书)”、《现代诗人诗选》等,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编选的《桃源在我心》,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编选的两本《两岸诗星共月圆》,深圳现代格律诗学会编选的《雅园诗选》,赵青山编著的《花环体十四行诗选》。格律体新诗个人创作成果也琳琅满目,其中之佼佼者有:万龙生《十四行·八行诗百首》、王端诚《秋琴集》《枫韵集》《格律抒情短诗选》(双语)、王世忠《秋水潋滟格律体新诗选》《雪落声声》、张先锋《香生格律体新诗选》、任雨玲《雨中百灵》(双语)、余小曲《视线内外》、李长空《尘世书》、马世成《行吟》、周琪与王民胜《新月吟草》等,个人结集出版包含格律体新诗专辑的有齐云《齐云新诗选》、严希《卜白诗选》、李长空《梦中家园》、王端诚《梦弦集》、张先锋《香生行吟录》《海外殊风》、黄必全《泉水流韵》、汪德国《撷英霍山》、李征《大刀李征短诗选》、朱华杰《无可奈何花落去》等。
    此外,目前通过各大文学诗歌网站、网易博客、新浪博客及各种微信公众平台展示格律体新诗创研成果不断涌现。
二、格律体新诗未来的展望
    由前述事实可以作出这样的论断:面对未来,格律体新诗已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这是一种根植于传统,从中华传统古典诗学中吸取营养,充分体现诗的文体特征,实现形式与内容统一,真正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特色”诗体;它既是对闻一多诗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吸收了新诗百年格律探索的优秀成果,目前正处于创作实践的成长阶段;“格律体新诗”已经不只是一个诗学概念,而是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体式谱系,具有无限可操作性,从而产生无数种不同样式的作品个体。
    格律体新诗尽管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与实践,但仍需要在发展中充分积累优秀成果,不断自我完善,使之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而被诗人们接纳。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既然格律体新诗的春天在新的世纪已经来临,更有夏荣秋实。正如诗歌理论家黄中模教授曾经在“海峡两岸”诗歌交流中指出,格律体新诗中中国当今诗坛的地位可以用 “诗坛三分有其一”来概括,这是符合实际的。具体地说就是这样:如果按照语言载体划分,可以分为诗词、新诗两大板块;如果以是否尊奉格律划分,就分为格律诗与自由诗两块。按第一种分法,格律体新诗与自由诗“结盟”;而按第二种分法,格律体新诗则归属格律诗。那么叫总体而言,不正是格律体新诗中当今中国诗坛“三分天下有其一”么?
    当然,在这个“三分”中,诗词、自由诗与格律体新诗各自所占的份额或曰“版图”在未来的岁月中,一定会不断呈现出互相消长的态势,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不容讳言,在“三国”之中,由于种种原因,格律体新诗暂居劣势。但是我深信,由于使用现代汉语,格律体新诗最终会对诗词占居优势;而由于继承传统、符合诗的文体本性,格律体新诗会对自由诗占居优势。这一预见最终能否成为现实。当然有待于历史的证实。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由中华诗词学会和教育部语言文字管理应用司共同征集的诗歌大赛活动中,只将古典诗词和押韵的新诗纳入范围征集,排除了目前占主流地位的无韵新诗;此外,据悉有关权威部门正在组织学术力量,制定以现代汉语为基准的音韵体系。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信号,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合乎规律的发展势头,也昭示了格律体新诗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面对未来,格律体新诗必将以其自身的生命力顽强成长,形成力量,挑战自由诗的主流地位。考虑到诗史中一种诗体的确立所必须克服的困难、必须经历的曲折,期以时日,我相信在本世纪之末,格律体新诗会终成大器,成为中国诗坛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存在。


《参考文献》
吕进主编《中国现代诗体论》(2007-01,重庆出版社)
《诗学》年刊(1-8卷,巴蜀书社)
陈本益《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分析》(《福建论坛》2006年第12期)
万龙生《中国(大陆)诗歌,二十世纪流变与二十一世纪展望》(东方诗风论坛)
万龙生《命名·分类·谱系:新世纪格律体新诗理论的重大进展》(东方诗风论坛)
鸿硕《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概要(北大中文论坛)  
周仲器
周渡《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2013-1,江苏大学出版社)
赵青山《现代格律诗发展史》(2016-12,雅园出版公司)
晓曲主编《中国格律体新诗论集》(2016-10,《格律体新诗》增刊)
2017-6于新都桂湖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