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抽刀断水 于 2018-7-24 15:12 编辑
我的诗生涯关键词诠释
题解•诗人梦•小伞兵•唱给缪斯•三条弦•双轨制•
三分法-无限可操作性•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十四行诗(附“柔巴依”)•诗酒自娱•“候人”式诗意栖居
题 解
几天前,我的新浪博客满10周岁了。
今年我已经是77岁的老翁,生日纪念册《【77生日感赋】及其他》已经印就。
由此联想到大部分人生岁月都离不开“诗歌”二字,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几个少不了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连缀起来,就是我一生诗路的脉络。因此,就把这些关键词一一诠释吧。也可以作为《我的诗人梦》(2017年由河南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缩减版、一些补充或几条注释。
为了不加大篇幅,也为了提供相关资料,附录了一些网络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一阅。
【附】
(1)万龙生《77生日感怀》唱和及其他(目录)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2xrw4.html
诗人梦
1954年冬季,我于就读重庆市农业学校初中部三年级上期时,刚刚学了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一诗,在一次课余劳动后,心情非常激动,就写下第一篇分行文字《剪枝•插枝》(只看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是多么幼稚),得到语文老师沈超先生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赏,就立志将来要做一个“人民诗人”,开始了我的诗人梦。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做一个诗人成为我毕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如今,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我的诗人梦终于成为了现实。我一生受益于诗,得福于诗,感恩于诗。
重庆北碚歇马场的磨滩河畔、天马寨下是我诗人梦的发祥地。沈超先生是我诗歌生涯的启蒙者。而他的夫人胡信琳先生做过我的语文教师、班主任。他们都是我的恩师。可巧,若干年后,我与他们的儿子沈永平、沈永成联系上了,去年请他们在位于涪陵的父母坟前火化了《我的诗人梦》一书,以慰二老在天之灵。
【附】
爱诗的人是有福的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1afcq.html
小伞兵
1954年秋,我考入北碚团山堡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了盖达尔文学社,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从事新诗习作。1957年6月号《星星》诗刊发表了我的处女诗作——仅仅8行的《小伞兵》,这就成为我继续诗人梦的强大推动力。诗如下:
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
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
我摘下一朵轻轻地吹一口气,
天空中立即飞满了小伞兵。
就这样吹着吹着,一朵又一朵,
直到小伞兵落满了头发、衣服,
我才一口气跑下山坡,
让他们到新的地方去安家落户。
2015年秋天,58年以后,我有机会去美国西部小城普尔曼,在那里又见到蒲公英,写下《重逢蒲公英》一诗,追述了《小伞兵》一诗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
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
这情境触动了少年的心灵
诗坛上便有了我这个老兵
那是一九五七年的春天
我的八行诗登上了诗刊
意外得到了八元钱稿费
于是清朋友大吃了一餐
从此我就与诗歌结缘
没料到很快因诗蒙冤
也靠诗熬过漫长岁月
终于迎来了丽日蓝天
诗神赐予我爱情友谊
还有灵感俯身的快意
平庸的时日何足为道
创造的快乐无与伦比
无情的岁月飘逝如飞
少年头而今点点霜缀
居然有机会越洋远游
遇见了故友令我心醉——
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
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
早已逝去了,那短暂的春天
而今又奇迹般在这里重逢
再摘下一朵轻轻吹口气
空中又飞满无数小伞兵
这些多情的诗歌之精灵
永远地飞吧白色蒲公英
原来因为热爱诗歌,加上有几位意气相投的学友,我在1957年9月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遭到批判,1958年竟被视为“政治不及格”而未允毕业,不予分配工作。此后是长达20余年的底层摸爬滚打,待到三中全会后方才时来运转,步入人生正轨。
不料诗人斯原(师运山)兄那年读到此诗竟赐诗一首:
•致小伞兵司令
其实,真正会写诗的不是你
是你最初喷出的那一口气
给了小伞兵勇敢智慧和自由
满世界去把诗的灵感搜集
难怪对年轻诗友你目光充满深情
原来是把小伞兵的身影寻觅
作为司令他们懂得你的所爱至喜
能献上好诗就是最厚重赠礼
此次在美你之所以诗兴大发
一定是小伞兵预先降落在那里
亲情美景美食连同创作感受
都是他们热情捧上的浓浓诗意
运山构思堪称巧妙,意趣诙谐,把我称为“小伞兵司令”,则愧不敢当。不过那番美意不能不心领。
《唱给缪斯》
即便在少年时代就因诗获罪,遭遇人生挫折,但是对诗的热爱并没有消失,反之,是诗的力量帮助我度过漫长的艰苦岁月,终于随着中国的新生,迎来我人生的春天。在不同时期,我分别写过一些诗,表达对缪斯的赞美,描述我自己的创作状态。这些作品后来辑成组诗《唱给缪斯》,成为我毕生不改“诗人梦”的见证。这个组诗成为我的代表作,后来分别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重庆市江北区历代文学作品选》《渝州历代诗文选》。那种对于诗歌的痴迷状态,没有丝毫夸张,完全是真实的写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由此我引申出“爱诗的人是有福的”这个结论,得到许多诗友的认同。
10年前,我以“诗酒自娱”网名开设“新浪”博客,就以整个组诗置顶。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0aotb.html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阅。在诗中我把缪斯称为“永远的情人”。后来,1993年我出版的第二本诗集就名曰《献给永远的情人》。
“三条弦”
在因诗获罪的漫长岁月里,我没有放弃对诗的追求。为了安全起见,我以不涉政治为前提,为自己设定了题材范围,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前两句说:“我的竖琴三条弦:爱情友谊大自然。”而且作品仅仅在极少的朋友间传阅。在那个时代,这其实是一种极为幼稚的想法。因为无限上纲盛行,鸡蛋里头可以挑骨头,什么问题都可以从字里行间“分析”出来。好在我的那些朋友都了解这种风险,没有将这些作品外传,更没有遇到心怀叵测的家伙,主动告密讨赏。当时哪能料到那些作品由于没有追随“为政治服务”的俗套,而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也体现了我自己的特色,后来还选了部分较好的作品还编入了我的诗集,得见天日。20年前,姜孝德写了一篇《万龙生诗论》,结合我的切身经历与所处背景,对我这三种题材的诗做了深入的解析。
当然,后来随着文学生态的改善,我的题材范围也逐步扩大,就是这“三弦”内容的作品也有所拓展和深化。例如关于大自然的诗就加入了环保意识,拓展到旅游层面。不妨将这三种题材的作品各举一例吧:
A弦
寒夜*
初冬的寒夜弥漫着雾气
乡村的公路是多么岑寂
我心里真会浸透了寒意
要不是紧挽着你的手臂
要不是紧挽着你的手臂
我心里真会浸透了寒意
乡村的公路是多么岑寂
初冬的寒夜弥漫着雾气
*此诗第二节为首节的倒读,仿戴望舒《烦忧》,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岸柳倒影式”。
B弦
给k•x*
沐浴着冬日和煦的阳光,
沿着田间的小径徜徉,
听你娓娓地讲叙着情史——
多么美妙动人的故事!
那庄重、多有韵味的姑娘
令你那样的心驰神往!
欢乐,苦恼,微妙的暗示,
这一切胜过音乐,胜过诗。
晴朗的天空飘来了阴云,
寒潮袭击了早春的园林,
朋友,你开始饮到了苦酒,
懊恼地徘徊者十字路口••••••
大海的潮汐啊,涨落不定,
爱情的航程就一帆风顺?
多变的气候哟,有晴有阴,
爱情的道路就没有泥泞?
朋友,请记取人生的真理,
愿我的诗句给予你勇气——
既善于追求,又善于等待,
相信吧,她的芳心属于你!
1974•1•18
*即杨开显,科技工作者,作家,俄诗翻译家,现为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C弦
听涛
天风从林梢走过
拨响绿海的涛声
我就像一条小鱼
正在这海底潜行
潜行在深深海底
感受绿海的搏动
竟想变一只飞鱼
跃上碧蓝的天空
【附】
(1)周冰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行吟中的在与思――小评万龙生格律体新诗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1ezet.html
双轨制
“双轨制”是一个经济术语,后来将其用于诗歌范畴。众所周知,当代诗词创作的用韵问题由于主张坚持“平水韵”与采取现代语音两种意见形成了尖锐的对峙,由中华诗词学会出面,提出了实行各行其是,二者并用的意见,称为“双轨制”。而我则早在1993年1月就在《文艺报》发表《确立诗歌形式的两种“双轨制”》一文,提出了中国未来诗歌“两种双轨制”的设想:“一是自由诗和格律诗并行不悖的体制;而是格律诗内部新体格律诗和当代诗词相辅相成的体制。”而我自己,当然是一直为新诗格律这一“轨”的建设、完善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如今格律体新诗的事业已经今非昔比,大步向前了。
三分法-无限可操作性
我为新诗格律建设的努力,是从创作与研究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1990年代,我就写出了《格律体新诗的无限可操作性》一文,提出现代格律诗在“三分法”前提下具有“无限可操作性”的理论,诗坛泰斗屠岸先生读到原稿后来信表示首肯。本文和此信都收入1997年由三峡出版社出版的诗评诗论集《诗路之思》中。需要说明的是,如今“三分法”经过集思广益不断充实,已经在格律体新诗界得到共识;“无限可操作性”也通过许多诗人的创作得到了印证,从而粉碎了“格律束缚思想”的无稽之谈。借此机会,我还得感谢与我亦师亦友的邹绛先生。他于198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1919——1984)》一书对入选作品采用了“五分法”,给予我启发,这才有“三分法”的产生。简而言之,格律体新诗分为整齐体、参差(对称)体、复合体三种,而每体都可以在格律规范的统辖下,根据表现的需要产生无穷无尽的样式,我将此称之为“无限可操作性”。
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在科学研究中,定义和分类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三分法”的确立,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不必掩饰,我也因此而颇感自豪。在“三分法”的基础上,还编制出格律体新诗的“谱系”,这是后话,附带及此。
【附】
格律体新诗谱系.大要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0cwam.html
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
在20、21世纪之交,诗坛现代派浪潮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之后“东山再起”的现代格律诗一度显得沉寂,不如人意。幸而网络文学横空出世,使现代格律诗再现生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原“古典新诗苑”诗歌论坛部分成员在安徽合肥聚会议事,做出两个重要决策:一是鉴于传统诗词复兴已成定局,原用“现代格律诗”称谓已经不宜仅仅用于新诗,决定将其改称“格律体新诗”以示区别;二是“古典新诗苑”名称亦不确切,更名为“东方诗风”,并决定以新诗格律建设、建立格律体新诗为论坛宗旨。在此过程中,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我长期担任“东方诗风”论坛的站长。从此,“东方诗风”与“格律体新诗”就成为我退休后晚年生活的依傍,成为我诗歌生涯不可或缺的基础。
“东方诗风”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格律体新诗的重要理论据点和作品园地,大大促进了格律体新诗在新世纪的发展。而更多的重庆诗人陆续加盟这一论坛,发挥重要作用,逐渐使重庆成为该论坛的基地。从2005年起,“东方诗风”每年在一个城市组织一次全国性聚会,议事、研讨、行吟,这种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交织,取得重大成果的方式,在全国实属罕见。2007年的年会就是主要由我操办,在重庆举行的。事后推出了诗集《行吟在巴山蜀水间》。
论坛先后出版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东方诗风论坛2006格律体新诗选》《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20)三本格律体新诗选;2007年编印了《东方诗丛》共六本格律体新诗集,由雅园出版公司出版。完全体现论坛宗旨,理论与创作并重的《东方诗风》年二刊也于2009年问世,即将出版20期。上述书刊的编印我都曾参与并主持其事。2009年起,我担任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诗学》年刊的编委,主持《格律体新诗研究》栏目。重庆市文史馆主办的《重庆艺苑》季刊于2015年夏季号开始改刊,由吕进出任主编,我受聘为副主编,执编的《诗韵中华》板块设《东方诗风》专栏,以发表格律体新诗为主,成为格律体新诗一个稳定的园地。
2012年,由我主持,在重庆众多诗友和不少单位支持下,举办了3场纪念“东方诗风”创办10周年(含前身“古典新诗苑”)活动,12月出版的《东方诗风》第9期为纪念专号,影印了屠岸、梁上泉、高平、吕进、丁国成、朱先树、刘章、赵毅衡\陆正兰、许霆、台客(代表台湾《葡萄园》诗刊)等著名诗家的贺词,刊登了《大事记》、历史文献、诗选等,充分展示了“东方诗风”的成就。我特为本期刊物写了《梦圆“东方诗风”》一文,《重庆晚报》也发表了。
这年“东方诗风”论坛还在有关部门配合下举行了全国性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由我做了重点发言。研讨与采风结合,次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展示研讨、采风成果的《桃源之我心》一书。
从2004年起,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就开始举办华文诗论名家国际论坛,迄今已经6届,每次都以新诗格律理论作为研讨重要内容。去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论坛以纪念新诗百年为主题,安排我做了题为《新诗百年:格律体新诗岂能缺席》的主题演讲,发出了格律体新诗界的声音。
2016年10月,由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我因病未能到会,但是提交的论文《闻一多:格律体新诗之父》(载入了《2016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特意为闻一多先生加以“格律体新诗之父”的冠冕,确立他的开拓之功。
我还参加了“东方诗风”论坛许多活动,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说明的是,2016年起我就因为年事已高,辞去了站长职务,但是此生心系“东方诗风”,是不可能改变的。我的有生之年注定与“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怎么也不能分开。
【附】
1、 庆祝“东方诗风”论坛10周年贺信、贺词集锦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1blta.html
2、 (梦圆“东方诗风”_网易新闻 http://news.163.com/13/0109/05/8KOMROKF00014AED.html)
3、 新诗百年话沧桑(酉阳论坛主题发言)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17avx.html
十四行诗(附“柔巴依”)
十四行诗,音译为“商籁体”,是发源于意大利,再经由英国进一步传至各国的一种世界性诗体,对中国而言,十四行诗确实是一种舶来品,却也是我们引进外国诗体的成功典范。其历史与新诗的产生几乎同步,也有百年之久了。在我的学诗历程中,很早就开始接触十四行诗,曾经耽读莎士比亚和白朗宁夫人的作品,也读过中国新诗人所写的大量十四行诗,如新月派几位前辈的作品和冯至的《十四行集》。我爱上了这种诗体,进而自己试写。学者许霆把中国十四行诗分为三种:严格仿照意式或英式格律来写的;格律作了变通,但是还是有所遵循的;完全自由,只是一首诗14行的。在引进过程中,产生第3种作品情有可原,可是现在这样的作品就再没有在十四行诗家族中栖身的资格了。
闻一多先生当年不但创作十四行诗(他称之为“商籁体”),在理论上也有所思考。他指出写作十四行诗与中国传统律诗一样,也要注重起承转合,追求诗意的“圆融”。我的创作从他的遗教得益良多。我是在格律体新诗的“三分法”格局里来尝试十四行诗创作的,其数量起码在百首以上。
十四行诗是我十分喜爱的一种诗体,也是我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霆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十四行诗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中设专节论述王端诚和我的十四行诗,说我“既从莎士比亚、白朗宁夫人汲取营养,又借鉴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前辈如朱湘、冯至的艺术经验,写出了上百首十四行诗。他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无论爱情、友谊、纪游、感时、咏事,都能入诗”。他在另外的章节还特地把我列为“新时期写作建设题材(十四行诗)的重要诗人”,在诗中“注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其中《矿灯浪漫曲》“具有崇高的美”。更早,在他和鲁德俊合编的《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中就选入了我的诗作。
由于格律体新诗的“三分法”体系把十四行诗列为定行诗体的一种,格律体新诗界对十四行诗也很重视,从而推动了十四行诗的创作,产生了大量作品。
【附:“柔巴依”】少时即喜读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年我在上海有机会见到了著名英诗翻译家黄杲炘先生,后来获赠他所译《柔巴依集》,始知“柔巴依”译名更加准确,并对这种与中国古代七绝异曲同工的诗体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于是从去年3月开始利用黄译12言5音步的行式、AAXA韵式试作汉语“柔巴依”。在网络上发布后引起反响,仿作者甚夥,我自己的兴趣也就更高。至今我自己写的“柔巴依”已达百首以上。在此基础上,我在《重庆艺苑》2017年秋季号《中华诗韵•东方诗风》栏目编发了《汉语柔巴依特辑》,采用了14位诗人的数十首柔巴依作品。
【附】
汉语柔巴依特辑(《重庆艺苑》秋季号刊布)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2x7nx.html
诗酒自娱
我从2003年退休以后,就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由于从前教过语文,熟悉汉语拼音,所以很快就过了打字关。进一步就通过网络平台,广泛联系诗友,直至组织格律体新诗队伍,从事格律体新诗事业,甚至可以说开辟了我人生一个新的阶段。在网上行走,一般要取个网名。我开始取李白诗意,用过“抽刀断水”,后来觉得太熟,无新意,某日灵机一动,想到了“诗酒自娱”,为之大喜,就这样定下来了,再没有改过。由前文可知,诗是我人生的至爱,那是精神层面的;那么物质层面呢,首爱当推酒了。而且历史上,生活中,二者往往并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回顾往昔,许多故人与旧事也是与酒分不开的。“自娱”带有自嘲的成分,也是对当今诗坛不满的一种宣泄。事实上,我之写诗、论诗,又岂止“自娱”而已!?娱人,娱世,又何曾置之不顾?再往高处说,继承先贤遗愿,为建立格律体新诗而奋斗,我视之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如今,“诗酒自娱”的名头已经算是有些响亮了。也有诗友亲切地简称“诗酒”的。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虽然万分留恋,我还是不能不向我的至爱——酒品告别了。因此有的朋友说这个网名已经过时,建议另取。但是我坚持不改此名。毕竟感情太深了!我可以滴酒不沾,但是不能把这个字从网名中割舍。作为纪念,就附一首《酒咏》于下吧(此诗曾收入中国新诗研究所编印的《1996中国新诗年鉴》):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对于人与神皆具有魔力
怎么也难以拒绝诱惑
饮了醉醉了饮世代延续
-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既让你畏惧又让你沉迷
她像水一样纯净温柔
又像火是你的血液鼎沸
-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她是艺术灵感的催化剂
无论是文豪诗仙画圣
都甘愿做她忠顺的奴隶
-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让欢乐升温将痛苦麻痹
难以设想无酒的世界
那将是何等的平淡枯寂
-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竟也是罪恶灾难的缘起
忧世之士欲将其禁绝
滔滔的酒洪仍漫堤四溢
-
酒是这样的一种液体——
与人类有着奇特的关系
你无法对其衡量利弊
她永远与你我亦友亦敌
【附】与酒有关的一段精彩往事
(1)关于靳朝济的一段往事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2v0nh.html
“候人”式诗意栖居
2011年6月, 《重庆文学》的正、副主编:陆大献,黄兴邦和我,考虑到自2004年以来连续在这里工作已达整整7年之久,分别向作协领导表示,希望辞去自己的职务。我则着重提出,70已满,还有另外一些工作,该做减法了。我们的请求得到同意,于是从这年7月起,我就开始了夏日避暑、冬日趋暖的候鸟式生活。后来我把自己称为“候人”。
我先后避暑的地方有贵州习水、云南抚仙湖,今年则来了綦江高庙;避寒的地方先后是海南文昌和西双版纳。我在“候人”生活中也没有离开诗,不废吟读,有所收获。特别值得高兴的是,久居市廛,投入大自然怀抱,很容易感到新鲜,从而获取灵感,颇多吟咏;在形式上也特意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习水,前3年写了不少山水诗之后,
我就在形式上刻意作六言六行诗试验,成就了一批作品。
这些六行诗在分行上采用了四二、三三、二二二几种节式,还尝试了多种韵式。行式除二二二之外,还写了一首三三式。
我通过这样的尝试有所感悟:即便是六行、36字这样短小的体式,也可以容纳相应的内容,还可以“螺丝壳里做道场”,在节式、韵式以至行式上有着许多变化。这就充分证明,格律体新诗确实是具有无限可操作性,绝非如有些人臆想的那样“一成不变”、“呆板僵化”,从而击破了“束缚思想”的罪名。
我还进一步思考:总是有好心人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诗的意境,不要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而实际上这却是抱住“内容决定”论或“内容为主”论不放,忽视形式对于诗歌生死攸关的重大作用。其实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重要性上也不分轩轾的。人的灵魂和躯壳什么更加重要呢?我想应该这样回答:人若是没有灵魂指引,就是行尸走肉;而灵魂没有躯壳可以容身,就是孤魂野鬼。同理,没有好的意境,徒具诗形,不能成诗;而好的意境不能附丽于诗的形式,也同样不具有诗的生命。(录自博文)
为了说明问题,举几个诗例吧:
琴蛙
选取池塘一隅
怡然弹琴自乐
宣示何谓天籁
令我闻之愧怍
应招天下诗人
来此虚心听课
杨梅
上有杨梅一树
我欲撷之不得
草地踟蹰自嘲
也算望梅止渴
忽闻啁啾方悟
此果专供鸟啄
林间
我来林间蹀躞
突然连声啧啧——
青青草地之上
飘落鲜红落叶
他的无心之作
竟然如此奇绝
王端诚诗兄在读了这些作品后赠二步六言十四行诗一首:
美妙的三弦琴
弹奏在习水滨
幽深的山林里
住永远的情人
清新的六弦琴
回荡在习水滨
幽静的山径中
寻永远的情人
迷人的三弦琴
缭绕在习水滨
幽雅的山石上
会永远的情人
情人啊她是诗
飞入了三弦琴
而我2014-2015年在文昌过冬仍然继续做六行诗练习,辑为《紫贝俯拾集》达百余首,进一步巩固了在习水的成绩,证实了我的上述思考。
惬意的“候人”生活中,我不忘读书,写了若干阅读笔记;也没有与世隔绝,仍然关注诗坛,写了一些抨击诗弊的文字。由于现代通讯的发达,并没有耽误《重庆艺苑》的编辑工作。
荷尔德林所云“诗意的栖居”,我可以自诩达到了这样的佳境。
【附】
山中杂咏(2011——2114)_诗酒自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d2fe40102wcoa.html
2018•7•18綦江高庙甜梦农家乐写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