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卞在诗里看风景 诗外有人在看卞
死水吧 ————————————————————————————————————————————
一
认识卞之琳,大多数人是通过他的一首小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卞之琳的诗,哲理性强,格律性强,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里套用卞的诗意一笑:卞在格律里看风景,格律人在诗外看卞;格律装饰了卞的新诗,卞装饰了格律人的梦。
在卞之琳的眼里,诗里的风景美,格律的风景更美。
二
卞之琳是江苏海门县人。1910年12月8日出生在一个“清寒”之家。幼年在乡间学习,17岁时到上海读高中,两年后考入北大英文系学习。他在《雕虫纪历·自序》里说:“经过一年的呼吸荒凉空气,一年的埋头读书,我终于又安定不下了。说得好听,这也还是不满现实的表现吧。我傍徨,我苦闷。有一阵我就悄悄发而为诗。”后因这些诗作得到徐志摩和沈从文的赏识,经他们推荐,得以发表。这对他是个不小的鼓励,由此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时期,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草》(1933年)、《鱼目集》(1935年)和与何其芳;李广田合出的《汉园集》(.1936年)。这时期诗作的思想内容,一方面对丑恶现实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如何改造现实茫然,可以说是咀嚼和感叹个人和民族的生存境况。这时期的诗作,语言上以淘炼的口语为主,杂以欧化句法和文言语词,诗体以格律体为主,自由体也有运用。
抗战爆发后,诗人先是到四川任教,1938年,他与沙汀、何其芳等相偕到延安。崭新的生活、环境,根据地军民抗敌的感人事迹,引发了他的诗情。晦涩雕琢的诗风难以切合时代的需要,也和要抒发的感情相距太远,《慰劳信集》是他这时期诗歌的结集,他以通俗的语言来反映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歌颂革命领袖和根据地军民的抗敌斗争,歌颂一切劳苦者。诗风变得明朗,抒写的多是真人真事,笔端也较前期流泄了更多的热情,诗的形式基本上采用格律体。1942年的诗集《十年诗草》则是他1930——1939年间诗歌创作的汇集。
1939年暑期后,卞之琳回四川大学任教。1940年到西南联大。从1941年暑假开始,他曾尝试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从精神文化上来挽救世道人心,未能完成。1946年,卞之琳随南开大学复员迁至天津,1947年作为“旅居研究员”,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和从事研究,1949年取道香港回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担任过《诗刊》、《世界文学》、《文学评论》等刊编辑。从写《慰劳信集》到1950年,他差不多有1l年没有写诗。
1950年至1958年,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他创作了《翻一个浪头》(1951年出版),作品歌颂了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作者自评这些诗“激越而失之粗鄙,通俗而失之庸俗,易懂而不耐人寻味。”在下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试点工作期间,他写了五首反映江南秋收生活的诗,采用江南民歌的调子,渲染了江南水乡的风物和人民群众劳动、丰收的喜悦,清新可喜。形式上采用的是新格律体。到1958年,诗人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又创作了几首“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反映人民改天换地的热情,形式上则是“念白式格律体”。此后,他很少有诗作发表,而专注于教学、翻译和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