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7|回复: 9

《格律体新诗》第六期(诗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21: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看看推荐那篇文章合适?
总体要求是不能否定格律体新诗音步论的探索性文论,或者有关诗歌创作探索的其他文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站两刊部分负责人座谈纪要

  12月4日,山城重庆周遭山区初雪,气温骤降,然而诗酒自娱寓所的客厅却洋溢着融融暖意。盖缘晓曲、谭宁君光临,与诗酒自娱、微斋先生在十分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中,就当前格律体新诗一些问题广泛而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其时,紫光一束亦在座也。双方认为,有必要将座谈取得的共识在两站两刊公布,以利于格律体新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两站两刊(即“东方诗风”论坛、《东方诗风》纸刊与“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格律体新诗》纸刊)长期以来互相配合、协作,为格律体新诗事业竭力奋斗,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化了理论,促进了创作,扩大了队伍,增强了信心,成为当今诗坛一个不能抹杀的存在,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二、尽管如此,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成见与无知,由于惯性的强大作用,格律体新诗目前在整个诗坛仍然处于劣势,要改变多年来自由诗一家独大的不正常局面,使其在诗坛占居应有的地位,任重而道远,同仁尚须继续努力,且需期以时日。

  三、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即目前我们创作的作品无论思想还是艺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志存高远,胸襟开阔,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以及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努力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艺术品位、为爱诗的人们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立住脚跟,保持后劲,不断前进。

  四、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格律体新诗的理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显著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以音步原理为基础的整齐体、参差(对称)体和复合体“三分法”的基本确立,在“三分法”基础上格律体新诗形式框架(或曰谱系)的基本形成,以及在遵从格律规范前提下,对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几种定行诗体的认可。

  五、不久以前,孙逐明先生提出了“大顿对称”的理论。对此,在座者认为,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诗行内部结构、增强格律体新诗音乐性甚有裨益,但是又一致认为必须坚持,而不能因此削弱甚至否定以音步为基础的节奏原则,不能导致对特定语言环境中实行“程式化音步”的必要性的怀疑,必须坚持为化解四字音步而实行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后靠的处理。

  六、关于格律体新诗与朗诵的关系夹缠不清,是造成对目前的音步原则有所疑虑的重要原因。在座者认为,由于节奏鲜明,讲究音韵,适于朗诵的确是格律体新诗一大优点。但是朗诵毕竟是二度创作,正如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个剧本肯定会有差别,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同一首诗作,如何处理行内停顿,不同的朗诵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处理、安排。这丝毫不影响诗人按照格律规范创作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基本按照音步停顿进行朗诵也是完全可行的。格律体新诗不能被朗诵“绑架”。

  七、关于格律体新诗是不是引入平仄规则,以及如何引入的问题,一直有人关注。过去我们以为时机尚不成熟,采取暂缓的态度。不久以前,金谷与晓曲率先提出在几种定行诗体中进行平仄试验的主张,得到诗酒的响应。对此,在座者认为可行。具体地讲,是在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诗中注意诗行中的平仄交替,避免全平、全仄的出现;至于类似近体诗的“粘对”,则不必规定。当然不妨碍诗人自主实验,甚至在定行诗以外的其他体式进行平仄试验。例如,押韵也可以考虑区分平韵、仄韵,或类似曲艺那样的韵脚平仄交替。

  八、外界一直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音步”的一个外来概念,一个“舶来品”,不适合中国的“诗情”。对此,在座者认为有必要予以纠正,以正视听。不错,无论是“顿”、“音尺”、“音组”,还是我们采用的“音步”,都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但是,根据朱光潜、何其芳、陈本益等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就不能离开音步的实际存在。没有音步的划分,就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诗句!正如标点符号的确是从国外引进,但是我们能说中国古文就不讲句读、语气吗?“音步舶来”说十分有害,因为它试图割断格律体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血肉联系。这就是我们必须对之批驳的原因。

  九、外界对于格律体新诗还有一种责难与非议,那就是闻一多先生早就说过的,他们觉得运用格律“麻烦”,多此一举,会把“灵感毁了”。其实,格律无非是一种工具而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拙劣的匠人做坏了活儿,是怪不得工具的,只能怪他自己运用工具太生疏。世上果真有什么不“麻烦”的正经事体吗?不受约束还谈得上什么艺术?事实上,中国近体诗和西方十四行诗格律都十分严谨,请问这妨碍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吗?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就是擅长诗词者转而从事格律体新诗的创作,是一条便捷的路径。而惯写自由诗者,如果愿意尝试,在了解基本规范之后,试写格律体新诗也并非难事,并且能够写出较好的格律体新诗。而这两种情况,在两个网站中都不乏其例。

  十、为了格律体新诗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座者决定写下这个《纪要》,在两网两刊发布,希望引起重视,也欢迎补充、修正,各抒己见,共襄盛举。

诗酒自娱整理于悠见斋
2011-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推荐孙逐明老师近期的理论研究文章《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我个人认为,这是格律体新诗理论研究今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探索和研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 发表于 2011-11-6 21:29
我推荐孙逐明老师近期的理论研究文章《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我个人认为,这是格律体新诗理论研究今年 ...

问问东方那边是否刊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1-11-6 21:46
问问东方那边是否刊用

好的!问问万老师的意见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5: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站两刊部分负责人座谈纪要


  12月4日,山城重庆周遭山区初雪,气温骤降,然而诗酒自娱寓所的客厅却洋溢着融融暖意。盖缘晓曲、谭宁君光临,与诗酒自娱、微斋先生在十分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中,就当前格律体新诗一些问题广泛而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其时,紫光一束亦在座也。双方认为,有必要将座谈取得的共识在两站两刊公布,以利于格律体新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两站两刊(即“东方诗风”论坛、《东方诗风》纸刊与“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格律体新诗》纸刊)长期以来互相配合、协作,为格律体新诗事业竭力奋斗,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化了理论,促进了创作,扩大了队伍,增强了信心,成为当今诗坛一个不能抹杀的存在,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二、尽管如此,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成见与无知,由于惯性的强大作用,格律体新诗目前在整个诗坛仍然处于劣势,要改变多年来自由诗一家独大的不正常局面,使其在诗坛占居应有的地位,任重而道远,同仁尚须继续努力,且需期以时日。


  三、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即目前我们创作的作品无论思想还是艺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志存高远,胸襟开阔,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以及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努力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艺术品位、为爱诗的人们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立住脚跟,保持后劲,不断前进。


  四、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格律体新诗的理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显著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以音步原理为基础的整齐体、参差(对称)体和复合体“三分法”的基本确立,在“三分法”基础上格律体新诗形式框架(或曰谱系)的基本形成,以及在遵从格律规范前提下,对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几种定行诗体的认可。


  五、不久以前,孙逐明先生提出了“大顿对称”的理论。对此,在座者认为,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诗行内部结构、增强格律体新诗音乐性甚有裨益,但是又一致认为必须坚持,而不能因此削弱甚至否定以音步为基础的节奏原则,不能导致对特定语言环境中实行“程式化音步”的必要性的怀疑,必须坚持为化解四字音步而实行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后靠的处理。


  六、关于格律体新诗与朗诵的关系夹缠不清,是造成对目前的音步原则有所疑虑的重要原因。在座者认为,由于节奏鲜明,讲究音韵,适于朗诵的确是格律体新诗一大优点。但是朗诵毕竟是二度创作,正如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个剧本肯定会有差别,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同一首诗作,如何处理行内停顿,不同的朗诵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处理、安排。这丝毫不影响诗人按照格律规范创作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基本按照音步停顿进行朗诵也是完全可行的。格律体新诗不能被朗诵“绑架”。

  七、关于格律体新诗是不是引入平仄规则,以及如何引入的问题,一直有人关注。过去我们以为时机尚不成熟,采取暂缓的态度。不久以前,金谷与晓曲率先提出在几种定行诗体中进行平仄试验的主张,得到诗酒的响应。对此,在座者认为可行。具体地讲,是在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诗中注意诗行中的平仄交替,避免全平、全仄的出现;至于类似近体诗的“粘对”,则不必规定。当然不妨碍诗人自主实验,甚至在定行诗以外的其他体式进行平仄试验。例如,押韵也可以考虑区分平韵、仄韵,或类似曲艺那样的韵脚平仄交替。


  八、外界一直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音步”的一个外来概念,一个“舶来品”,不适合中国的“诗情”。对此,在座者认为有必要予以纠正,以正视听。不错,无论是“顿”、“音尺”、“音组”,还是我们采用的“音步”,都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但是,根据朱光潜、何其芳、陈本益等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就不能离开音步的实际存在。没有音步的划分,就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诗句!正如标点符号的确是从国外引进,但是我们能说中国古文就不讲句读、语气吗?“音步舶来”说十分有害,因为它试图割断格律体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血肉联系。这就是我们必须对之批驳的原因。


  九、外界对于格律体新诗还有一种责难与非议,那就是闻一多先生早就说过的,他们觉得运用格律“麻烦”,多此一举,会把“灵感毁了”。其实,格律无非是一种工具而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拙劣的匠人做坏了活儿,是怪不得工具的,只能怪他自己运用工具太生疏。世上果真有什么不“麻烦”的正经事体吗?不受约束还谈得上什么艺术?事实上,中国近体诗和西方十四行诗格律都十分严谨,请问这妨碍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吗?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就是擅长诗词者转而从事格律体新诗的创作,是一条便捷的路径。而惯写自由诗者,如果愿意尝试,在了解基本规范之后,试写格律体新诗也并非难事,并且能够写出较好的格律体新诗。而这两种情况,在两个网站中都不乏其例。


  十、为了格律体新诗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座者决定写下这个《纪要》,在两网两刊发布,希望引起重视,也欢迎补充、修正,各抒己见,共襄盛举。

诗酒自娱整理于悠见斋
2011-1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16: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汇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3: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要转为刊首发,【诗探索】使用马站新提议诗兄《重读》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3: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均以重新汇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3: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1-12-7 23:02
纪要转为刊首发,【诗探索】使用马站新提议诗兄《重读》一文。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 发表于 2011-12-7 23:30
均以重新汇总。

好,辛苦马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