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1-11-26 19:54 编辑
第四十二回 百川合流归大海 现代格律何其“芳” 死水吧
——————————————————————————————————————————
一
何其芳,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912年生于四川省万县。原名何永芳,笔名禾止、荻荻、秋若、劳百行、杨应雷、傅履冰等。早年在家读私塾,后到万县读小学和中学。1929年秋何其芳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并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1930年秋进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1931年又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在此期间,他在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他的后来收入诗集《预言》中的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美,感受纤敏,手法别致,是他文艺“只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情感”的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1933年他又转向散文创作,题为《画梦录》的散文集,于1936年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学奖。这些展现了沉浸于自我、爱情、艺术和美的世界之中的作者心灵的散文,当时为作者赢得了很大声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作者也被誉为“文章能手”。1935年何其芳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省立第二简易乡村师范任教,生活视野得到了拓展。他耳闻目睹了山东农民的穷苦的艰难,写下了一批标志着他思想感情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诗文。
七七事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故乡四川,先后在万县省立师范和成都联合中学教书,并和友人卞之琳、朱光潜、方敬等创办《工作》等刊物,宣传抗日,伸张正义,针贬时弊。1938年8月他与沙汀、卞之琳等一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教员和系主任。其间,还曾到抗战前线生活、工作了半年之久。在延安,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下了大量反映一个加入革命队伍的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的诗篇,诗风转向质朴、明朗、乐观。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夜歌》。
四十年代,他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主要从事宣传****文艺方针工作,并转入文学评论的写作。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的秘书,参加过河北平山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投入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出版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论著。他的理论批评著作,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创造精神,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功底和渊博的学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迫害。1977年7月24日因患癌症,胃出血,手术抢救不果,心肌衰竭,医治无效,磕然长逝,终年六十五岁。
二
自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至1941年初的“皖南事变”期间,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一松一紧,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奔向延安。****在扩办抗日军政大学的同时,陆续创办了陕北公学(1937年9月)、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延安马列学院(1938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院(1939年5月)、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等一系列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免费学校。
这些青年学生的到来,不仅为革命队伍增添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使延安这座本来灰色狭小的古城,顿然间焕发出年轻的光彩,成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延安城里由原基督教堂改制的****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城东门外桥儿沟由原天主教堂改制的鲁艺大礼堂、城南门外的自然科学院礼堂、城西门外延河两岸的王家坪八路军总部大礼堂、女子大学礼堂或操场、蓝家坪的马列学院大礼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所属的作家俱乐部、大砭沟的文化俱乐部,等等,几乎都有文艺晚会或交际舞会。
音乐伴奏虽然很简单,但已经是现场乐器演奏。计有口琴、风琴、手风琴、小提琴、竹笛、二胡,其中很多乐器大多是临时手工制作的。最能渲染舞场气氛的定音鼓、爵士鼓,都是用废弃的美孚油筒改做而成。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钢琴,是大后方一位爱国民主人士赠送给**的,1941年春转赠到鲁艺。
只有两处教堂里的舞场是青砖地面,其他舞场都是平整的黄土地。有的露天舞场由于天气干燥,跳舞人多而难免尘土飞扬。好在踏着黄土地的舞步,,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双自苏联或重庆穿来的皮鞋,其他全部是布鞋、胶底鞋或草鞋。住窑洞,穿草鞋,是当时参加革命的标志。军人常常自己打草鞋,女同志就多半自己做凉鞋。用不同颜色的布条,编成彩色带子,钉在旧鞋底上,就变成各种式样新巧的凉鞋。男同志的草鞋没有什么花哨,女同志的草鞋或凉鞋上缀上一对跳跃的绒线红球,就成了舞场上的时髦。
在灰色一片的制服中间,从大城市新近来到的女同志们将上衣腰身收紧,扎上皮带,就显露出优美的身材曲线。有的甚至把津贴节约出来,买一块白布或蓝布,做成短袖衬衫,衣襟上还绣上一朵小花,就更加别致了。冬季里将制服手袖、领口镶嵌上一道白色或蓝色的布边,在舞场里也是很出众的时装。
在当时延安所有的舞场里,王家坪和中央大礼堂舞场是政治级别最高的,经常有军政首长光顾。蓝家坪文抗所属的作家俱乐部舞场条件最好,有被张仃设计成沙发式的折叠椅,是延安绝无仅有的,还有萧军夫人王德芬当垆的窑洞酒吧供应饮料。但是,最客满为患的舞场却是女大礼堂或操场,最热闹的舞场是桥儿沟鲁艺那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到新年之际这里都举办稀奇迷人的化装舞会。
何其芳到延安之前根本不会跳舞,还反对跳舞。1939年7月,他从抗日前线带学生实习回鲁艺,正赶上文学系主任萧三提倡跳舞,进行指责,致使萧三负气离开鲁艺,转而担任文化俱乐部主任。但随着交际舞逐渐蔓延时兴,他也走进了舞场。刚开始,他只在舞场边上,与文学系的几个男生学着跳一跳,一遇到某些女舞伴顾盼流辉的目光,便腼腆得手足无措。老师的窘态,激起男同学们的不满,经过一番策划,在不久后的一个周末舞会上,何其芳被有意安排与一个同样有些腼腆的女舞伴跳舞,她就是文学系第三期学员牟决鸣。大概是心有灵犀,他们在一起却学得很默契,跳得很和谐。
三年后的7月,同样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何其芳、牟决鸣与周立波、林蓝两对新人,同时在窑洞里举行婚礼。他们身穿洗得发白的灰制服,先向毛泽东画像鞠躬,再向来宾致谢,分发红枣和瓜子。之后,大家拉起琴,唱起歌,用欢乐的交际舞晚会向新人表示诚挚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