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2-13 20:22:43

微型诗与格言及其它/李一凡


微型诗与格言及其它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1、《陀螺》“生命在于运动/不倒才是硬道理”;2、《智斗》“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3、《人前背后》“门缝里看人/高山上点灯/各有不同;4、《春》"雪化了/流出一个亮丽的春”。我们都不能说是好的微型诗。1是格言型,是由两条名言演化组成;2是熟语型,借大家耳熟能详的熟语说明道理;3是歇后语型,除歇后语的点子外没有什么新意;4倒是微型诗,不过多少人已经说腻了,拾人牙慧罢了。还可以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说明我们有些写手创作中忽略了微型诗与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的区别,有必要讨论一番。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警句、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而名言则大多数出于名人之口。 警句就是劝戒,警告别人的话.只是谚语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之口,或经众人加工而成,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 。如“ 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 前一部分说完后,停顿后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无论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都能给人智慧,启人思考,但就诗歌的角度讲,却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微型诗。
   微型诗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一般诗歌的所有特性,另外加了篇幅和字数限制罢了。它注重意境、情境、语言技巧,是诗素的具体体现。甚至还要有和谐的节奏及铿锵的音律韵律。我在《浅谈诗素》中说过:诗素是指诗歌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及由此产生的冲击力量,是通过诗人的精心构思和精彩描绘实现的。诗素的内容包括:意境、情境和语言技巧。意境,情境都是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虚构加工产生的,因此更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诗歌创作中,诗人运用语言信息创设特定的意境和情境,伴之卓有成效的语言技巧,履之音律,韵律(包含音韵和情韵),便酿造成一首诗歌。真正意境和情境的形成并感染读者,还要靠读者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有形象的塑造,意境的拓展,又有情感的酝酿,哲理的感悟,还有语言技巧的愉悦。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修养、文化程度、阅历、信仰等素质的不同,诗素在每个人身上显示的状态千差万别,正像人们读小说所说的,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就不能满足这么多语言效果,所以它们就都不属于微型诗。尽管它们与微型诗有许多相近之处,如语言都要简洁,语意都要深刻,富于一定的哲理性和趣味性,但是,它们区别于微型诗的根本在于抛却了诗素。它们没有将哲理和智慧蕴含在意境中,将理念转化为情境,将直白的说教脱俗于形象的感悟。我们曾这样规定微型诗:“朴实中蕴含深意;灵动中妙趣横生;精短中余味悠长;闪烁中撼动人心”。而对于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来说就相差甚远。有些人创作的微型诗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了格言熟语的形式,借以增强诗的感染力,岂知非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连微型诗最起码的要求都忽略了。还有人惯于抄袭或加工人们熟知的语句,如上文4的例子,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另外,也有人把微型诗写成对事物诠释性的语句,或公布谜面的游戏。凡此种种,都有悖于微型诗,是微型诗创作的误区,应规范到紧扣诗素写诗的轨道上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型诗与格言及其它/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