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6 22:49:58

古典诗词出律随笔

什么是古典诗词的出律?按照大部分人的理解,诗、词、曲、赋等体裁中有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谓之格律,违反其格律规定的就叫出律。这些都是从诗歌的文字方面的特性来定义和描述的。但要搞清楚什么才是出律,需要先从“律”开始说起。

什么是“律”?一是“律吕”,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根据高低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二是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如五律、七律。在中国古代有“唱诗”的风尚,上至宫廷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把诗歌作品唱出来。诗三百、汉之乐府、唐之绝律、宋之宋词、元之元曲皆可咏唱。音乐家把大家喜欢的诗歌创作成歌曲并广为流传、传唱。

但一些成名的诗歌被谱成歌曲并广为传唱后,势必引起一些诗人来进行“再创作”,即根据曲谱来重新创作诗歌。古代讲究字的发音协和音乐,假如“稀奇”在曲谱中、唱的过程中变成了类似“喜气”发音,被认为是不妥的,是有违平仄的。而且一但曲谱定下来以后,一般来说字数、句数也定下来了,唱的歌曲也有押韵的要求,这样可以让歌曲变得更顺口、更动听。诗人的再创作违反了这些特性,是不美的。这样的现象就叫“出律”。

所以所谓的“出律”是指诗词中的字违反了音乐中的平仄特性。在唐朝形成的绝、律是因为当时有专门为之谱的曲,宋词本身就是根据词的曲谱来定的。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绝律、宋词中有些字可平可仄:这个字所在的音乐特性允许平仄不同的字,发音并不影响唱出来后的感觉。

由此可见,所谓的“格律”是指诗歌去协和音乐的一种规律,没有音乐上的规律的就无所谓格律了。比如古风、散体诗、四六句等就没有被称之为“格律”的东西。在宋词中,还有一些词谱有很多种,这些是懂得音乐的词作家根据词的音乐特性再创作的。我们看到一些词有很多“体”,而且还有些有加字、减字、犯等字数、句数不一样的其他词谱。这些都是懂音乐的词作家根据其音乐特性进行的再创作。

由此还能引申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格律诗中的特拗句算不算出律?我认为算,因为其违反了原来的音乐特性。所谓的“拗救”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初唐的时候这类作品比较多。但那个时候是格律诗刚刚形成的初期,出现这样的事不足以凭借。就像王力先生所言,“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晓曲 发表于 2011-7-16 22:56:01

我先坐下来品读:handshake

老淡 发表于 2011-7-16 23:05:42

不是很懂,慢慢学习。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6 23:14:34

晓曲先老谈先生都太客气了!问好!

晓曲 发表于 2011-7-16 23:19:24

诗歌一开始就是源于古人或呼或唱的劳动的号子或祭祀的咒唱,从民间走向贤达雅士,并形成诗、歌、舞三位一体,紧密相关的独特表情、表意形式,因此,诗歌一开始就是伴随音乐性的建立并不断发展的。音乐是通过音调的律动等规律变化实现的,所以不能说唐近体律绝产生之前的诗歌就一定没有格律,只是诗歌的格律通过前期的演化,到了唐代伴随音律的发展完善而形成了更为系统的诗歌格律体系。那么,不完全符合这个格律体系的任何变化都应该是出律的表现。古代诗人知道出律并采取补救等方式来完善,我想,这既要单独的适应音律的需要,也有文本的考虑。只是今天,由于诗人们大量的不懂音律,更多的是在从文本进行探讨了。

晓曲 发表于 2011-7-16 23:32:34

现代新诗是否通过重建格律并回归音律的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这不妨碍今天已经脱离了格律与音律的无韵自由诗,或部分遵循了格律与音律的自律体新诗,或目前格律与音律尚未完善定型的格律体新诗的存在与发展。还是回到我的观点,无韵自由诗不需要考虑诗歌的音乐性,自律体新诗重视了诗歌的音乐性,而格律体新诗追求的就是诗歌的音乐性。只是现阶段格律体新诗的音乐性并不完备,但已是当前最完善的诗歌格律形式。如果我们就认定现在的格律体新诗形式可以成型了,不再追求完全与音律相适应, 现阶段也很正常。如果将来发展到更完备的新诗格律体系,那现在的格律就是存在出律的一种形式。所以,任何问题都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并不断地推进、完善。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6 23:38:15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的这篇随笔今天刚刚赶制,显得比较粗糙,资料也不是很全,特别是唐朝格律诗前期有没有出律一说。不知道晓曲先生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先谢了!

从我手头上的一些古代诗歌理论来看,似乎还没有找到格律诗以前的“出律”一说,非常想得到这方面的东西。

问好了!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6 23:46:43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也不喜欢一些主张韵律的人把无韵诗驱逐出诗歌范畴的做法。我觉得这些无韵诗不但大量存在,而且从古至今都有。无视客观存在的理论似乎不值得一提。

我个人喜欢写一些古典诗词,特别是喜欢写一点格律诗词,所以我非但不会排斥格律诗歌的探索,而且还报以非常欣赏的态度。但我去过几个提倡格律、押韵的论坛,都是排斥无韵诗的,都有彻底把无韵诗驱逐出诗歌殿堂的想法或理论。这样的人我没有办法和他们共同前行,我不希望因为主张这样的理论而被人嗤笑。

来到格律论坛让我非常欣喜,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成果都是巨大的。我想假如一些理论上的概念、定义、用词等更符合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共同认识,格律诗歌的主张必然会更加受人瞩目。格律诗歌的实践也会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成就!

晓曲 发表于 2011-7-16 23:51:35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6 2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的这篇随笔今天刚刚赶制,显得比较粗糙,资料也不是很全,特别是唐朝格律诗前期有没有 ...

上面的观点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唐近体诗成型前是否有“出律”之说,我也没有看到这方面资料。我也等待其他老师们来关注答疑。不过,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息息相关,音乐也是不断发展的。文人创作的文本的诗歌都力图具有音乐性,文本与音律不一致的情况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诗歌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懂或不完全懂音律的诗人,个人从分析中臆断“出律”不管是否有记载,势必客观存在。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7 00:25:18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和别人交流时也认为诗歌具有文学上的独立性,并不是必须和音乐谐和的。并且我认为诗歌首先是文学体裁,其次才会去谐和音乐。但因为有格律诗、宋词的存在,格律已经形成,使得诗人在创作中只要遵循格律的要求就能创作出符合音乐特性的诗歌。假如做不到,所创作的诗歌不符合格律的要求,那么就是“出律”了。这个“出律”从本质上而言表示不谐和曲谱的音乐特性。

回到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出律问题仅仅局限在诗歌的文学特性上,表示的也是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一系列的规定性。而其中的平仄,就是指是不是谐和音乐。所以前面我文章中说过,古风、四六体、散体诗等是没有格律一说的。

再回到格律现代诗歌的实践,从目前的定义、实践来看,我认为所讲的是“体”而不是“律”。一系列的作品,无论从各方面来看最多能达到古风的要求,古风是不存在格律一说的。所以我认为格律体现代诗歌实践伟大,作品优秀,但“律”的提法有误。

晓曲 发表于 2011-7-17 21:47:42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7 0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和别人交流时也认为诗歌具有文学上的独立性,并不是必须和音乐谐和的。并且我认为诗歌 ...

斗室耕夫君对诗歌格律中“律”认识还是有混淆的,一是,诗歌首先是伴随音律而不断发展的,不管早期是否存在格律一说,其表现的“律动”形态的实质一直客观存在,格律体新诗首先就是继承了其节奏对称与押韵规律的内核本质;二是,诗歌中字词的平仄规范也仅仅是诗歌伴随音律调理的一个方面,由字词构建是诗行,由诗行构建的诗节,最后实现了一首完整的歌诗,都是在为音律服务,或者说必须符合音律。再回到格律体新诗,现阶段的确没有规范字词的平仄调理(已在开始探索),但在诗行与诗节的构建上结合了音律性的需要。因此,不能绝对否定现代格律体新诗无律,只能说格律尚不完善。正因为如此,新诗的格律仍需要我们大家来探索、实践、完善。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7 23:30:43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似乎不是混淆,而是分歧所在。我是由古及今,按照古代一些文献来对“律”进行分析;而晓曲先生是由今及古,按照现代的概念对“律”进行分析。这个或许也是“格律体诗歌”概念提出的基础。对于有点古典诗词概念的人来说,要接受这样的“格律体诗歌”是很困难的,分析到细节上,就能发现“格律体诗歌”和古代不被认为有格律的“古风”在形式上、要求上是基本一样的。

出律在古代文献中的定义我找不到,但关于合律可以参考李清照的《词论》。在《词论》里,李清照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从上面可以看到,字的发音能不能谐和音乐,正是合律与否的标准。这个也验证了我前面说的:由此可见,所谓的“格律”是指诗歌去协和音乐的一种规律,没有音乐上的规律的就无所谓格律了。

晓曲 发表于 2011-7-17 23:56:39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7 2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似乎不是混淆,而是分歧所在。我是由古及今,按照古代一些文献来对“律”进行分析;而 ...

斗室耕夫君据此得出【这个或许也是“格律体诗歌”概念提出的基础】的结论仅仅是一种猜想,如果你了解了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理论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新格律诗?不能简单地说是用古推今或以今推古,格律体新诗是在现代白话语言基础上力图继承、发展优秀的中国古典诗学文化,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是需要我们继承的问题和怎样继承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其共性特质。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8 00:11:45

本帖最后由 斗室耕夫 于 2011-7-18 00:13 编辑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我开始接触格律体诗歌是从黄淮先生所贴的诸多作品开始的,在拜读后进行了一点归纳。我对“一诗一律”的说法感到很新奇,所以认真学习了一些基础理论。在学习过后我发现其中对“格律”的概念和我所掌握的不同,为此我写下了“管窥黄淮先生的‘一诗一律’”这篇拙文。可以说,发现格律的概念不同是这篇拙文的形成原因。

这几天的讨论,让我觉得格律体诗歌里“格律”的概念,是按照现在的概念来阐述的,和我所掌握的很不同。在诸多理论中进行解释的还多了“律动”这个词。根据理论中对律动的阐述和分析,应该可以得出所讲的是“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之意。放在格律体诗歌中的意思也完全一样。参照很多格律体诗歌的特性,我发现了这些格律体诗歌的特征就是指字数、句数、押韵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不知道我这样的解读符合不符合晓曲先生对格律体诗歌的定义和描述?

顺问好了。

思无邪 发表于 2011-7-18 00:43:00

晓曲 发表于 2011-7-16 23: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诗歌一开始就是源于古人或呼或唱的劳动的号子或祭祀的咒唱,从民间走向贤达雅士,并形成诗、歌、舞三位一体 ...

    “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抒发情感的了,我们把这种带有强烈原始激情的、音乐性十足的文体称之为“诗歌”。
    歌唱是人类表情达意最普遍的行为,也是最原始却又最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未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开始了艺术创造。劳动的歌声和宗教的咒语,两者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形成,可以说:任何民族的文学创造都起源于歌词!
    节奏一词如今的外延确实够乱的,但恢复其本源,不就是人类远古的祖先们敲打的木棒或石头吗?敲打的快慢是可变的,但只要其暗含的规律没乱就是和谐的,那暗含的规律就是节奏。不同的规律就有不同的节奏。一首诗中暗含的规律也就是这首诗的节奏模式,这种模式会在人的心中形成一种规律性的预期,随着诗句地不断继续,这种预期不断地产生,并被不断地证实,如此就让人潜意识中主观的节奏跟这客观的节奏相和谐,由此产生愉悦;但如果这种预期被打破,就会让人产生不适的感觉,或惊觉、或失落、或反感、或烦乱。节奏的打破用得好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效果。
    诗歌的节奏还有客观的节奏与主观的节奏之别,客观的节奏影响主观的节奏,主观的节奏也影响客观的节奏。当客观的节奏模型符合主观节奏的预期时,人的心理上就会有和谐的感觉;当客观的节奏模型违背主观节奏的预期时,人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谐的感觉。但不谐并非必须纠正,它有着和谐所不具有的特殊心理效果。这是写诗与读诗都有的心理模式。

斗室耕夫 发表于 2011-7-18 00:55:41

回复 思无邪 的帖子

我非常赞成对古代歌曲作出这样的分析,但节奏和韵律主要指音乐方面的特性,作为诗歌的歌词谐和音乐产生了节奏、韵律之美。我觉得从诗歌来说,谐和了音乐的是歌词,不谐和音乐或者说不用来咏唱的诗歌属于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清朝人冯班在其《钝吟杂录》中说过,“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于乐画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归结起来是这样一句话:“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人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汪洪亮 发表于 2012-10-11 13:46:03

各位前辈的格律体新诗理论,我转载窗诗刊博客展示宣传,窗诗刊收集整理很多关于诗歌的理论,结合大家的理论在一起,将是诗歌 理论的集萃,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希望这么做可以发扬中国的诗歌文化。谢谢大家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诗词出律随笔